20年,見證氣象服務方式的轉變|氣象人故事徵文

我與氣象服務20年

王曉玲

在過去二十年裡,阜陽氣象服務從單一到多元,一路走來風雨兼程,成績斐然。服務產品、服務手段、傳輸渠道建設不斷完善,市場價值有效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氣象人對氣象事業的熱愛和付出。我與阜陽氣象服務同發展,共進步,用自己的韶華和堅守為阜陽氣象服務守好崗。

2000年

,我從一名地面氣象觀測員踏上了氣象服務之路,這一走就是

20

年,記得剛接觸氣象服務是從每天三次的播音開始的,當然,我們的播音內容僅限於短期預報,聽眾也只有定製了我們接收器的使用者。輔之的服務手段還有郵寄的信件,列印一份紙質的服務材料,再用油墨影印多份,每次影印時難免會有油墨沾在手上或衣服上,黑黑的一團,還伴有刺鼻的氣味,然後從郵局寄發出去,使用者收到服務材料也應該是在

2天以後了,服務效率極低。

也是在

2000

年,

“121”聲訊氣象服務騰空而起,給氣象服務插上了翅膀,使用者透過手機、固話撥打“121”選擇不同的數字按鍵,就可以聽到想獲取的天氣預報內容。前期只有移動和固話使用者可以撥打,聯通使用者是在後期才開通的。這項工作直到今天還在繼續,不但可以全網撥打,服務郵箱也增加了很多,內容也非常的豐富,依然是使用者喜愛的服務手段之一。

20年,見證氣象服務方式的轉變|氣象人故事徵文

pc-

1

500

小型計算機 圖片來自網路

除了專業氣象服務,影視氣象服務也是我接觸氣象服務之後,又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2000年以前,計算機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是陌生的,最早接觸計算機是在地面觀測工作中,型號為pc—1500的小型計算機,只能傳送地面觀測報而已,無其他功能。在影視服務中,挑戰的不僅僅是對計算機使用的零基礎,還要跑市場拉廣告,那個時候因為年輕,所以跑廣告之路遍及阜陽的各個角落,大小企業和個體戶,所有的聯絡都是面對面。

天氣預報節目由我們自己製作,開始天氣預報的語音是人工錄製的,當時是請了阜陽廣播電臺的一位同志,每天下午

3點左右來氣象局錄製,然後製作複製到錄影帶裡,由人工送到電視臺。交通工具是一輛腳踏車,大概有5公里的路程,這樣的工作方式堅持了5年。從那時起,我就相信,付出是會有回報的,2003年,我獲得了全市氣象服務先進個人。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我也加入了學電腦、用電腦的隊伍中。從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再次投入與計算機有關的工作中,藉助網路功能,服務效率大大提高,服務手段也多樣化,紙質服務材料郵寄已成歷史,電子郵件、手機簡訊等傳輸手段快捷便利。如今,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傳輸手段更為多樣,新媒體、

APP的應用可以與客戶實時互動,

提供優質高效的氣象服務成為日常,新技術新科技的應用讓氣象服務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做為

一名工作在氣象服務第一線的氣象人,見證了

20年來氣象服務的發展,既感慨,又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