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恪”之一的杞國,夏朝建國,國祚僅次於薛國與越國

在諸侯國中,杞國的國祚長達1500多年,是諸侯國中位列第三的存在。

我們最早接觸到杞國的歷史,是中學時期語文課上的一篇《杞人憂天》的故事,這篇課文大致說的是杞國有個人,整天吃不好飯,睡不好覺。整日擔心天會塌下來,日月星辰會落下,地會陷下去。

給我們現在人看來,這不是庸人自擾嗎?甚至覺得杞國人還有點傻傻的。然而杞國的歷史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杞國又會不會像《杞人憂天》中的杞人一樣給人庸國的感覺呢?本篇跟隨小編一起了解下杞國的歷史吧。

“三恪”之一的杞國,夏朝建國,國祚僅次於薛國與越國

夏朝存國

杞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時期,國君為媯姓,是大禹的後裔。由於杞國這個國家非常小,在商湯攻滅夏朝後便將夏王室中人遷至杞地,後來又多次廢黜其杞國封號,在商朝時可能就多次滅國復國。周朝之前杞國的歷史只有星星點點的,只能判斷它存在的時間,具體歷史事蹟是比較模糊的。《史記》中對它的描述也只有兩百多個字,甚至還提出“杞國太小,不值得記錄”的觀點。

“三恪”之一的杞國,夏朝建國,國祚僅次於薛國與越國

大禹劇照

周朝復國

在周武王攻滅商朝後,尋找大禹後人來守護其宗祠。於是便找到杞東樓公,封他於杞地,從而延續杞國的國祚。

那個時候的君主,對前代王朝比較敬重,會讓其後世子孫延續其國的宗祠。比如:虞朝的宗祠延續找到了陳胡公建立陳國,夏朝的宗祠延續找到了杞國的杞東樓公復國杞國,商朝的宗祠延續找到了宋徽子建立宋國。這就是當時的三恪之制,且後世諸多帝王也在實行三恪之制。

“三恪”之一的杞國,夏朝建國,國祚僅次於薛國與越國

周武王劇照

杞國多遷

杞國在先秦時期,尤其是禮樂崩壞,諸國四起的時代,本就弱小的杞國遭遇一個個諸侯國的入侵不得不多次遷都。

杞國從商朝到戰國一共大概有進行九次的遷都:雍丘—定陶—雍丘—定陶—新泰—諸城—淳于—緣陵—淳于—新泰。

“三恪”之一的杞國,夏朝建國,國祚僅次於薛國與越國

民間故事孟姜女哭倒杞國城牆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的非常廣泛,但在杞國當地流傳這另一種說法:孟姜女是齊莊公的妹妹,嫁給杞國人杞梁。杞梁本是公室貴族,家道中落後攜妻子與母親投奔齊國。為齊莊公屢立戰功,最後不幸戰死,齊莊公將他葬於郊外。孟姜女得知杞梁葬在郊外後不幹了,向齊莊公要回杞梁的遺體想著運回杞國安葬。途中達到杞國時孟姜女悲傷難掩,聲淚俱下。杞國的城牆多為泥土,正好此時或許因為雨水侵蝕,杞城的北牆坍塌了。

最後在晉平公集結各路諸侯的幫助下修復杞國的城牆。這個故事側面也反映出,杞國的弱小,公室的衰弱。

“三恪”之一的杞國,夏朝建國,國祚僅次於薛國與越國

杞人憂天真的存在這麼愚鈍的人嗎?

杞國從商朝到東周時期,極其不穩定,“或封或絕”。春秋時期更是遭受宋,鄭,魯,莒,淮夷等脅迫,導致多次遷都。長期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杞國,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國祚幾絕。

杞人也許是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憂患的意識,將天,地,日月星辰比做各路諸侯國隨時可能滅取杞國,杞人將無處容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能這就是杞國國祚西千五百多年的原因吧!

“三恪”之一的杞國,夏朝建國,國祚僅次於薛國與越國

杞國滅亡於楚

杞簡公

杞春是杞國最後一位君主,杞國本依靠晉國和齊國還能勉強在這大混亂的時局中夾縫求生存。可公元前445年杞國被滅亡的這一年,齊國在經歷田氏伐齊,晉國在經歷三家分晉,不管是齊國還是晉國都有點自顧不暇哪裡還有精力支援杞國,正是這一年楚國楚惠王熊章藉機向外擴張,杞國這個國家終於結束了它的辛酸史。

“三恪”之一的杞國,夏朝建國,國祚僅次於薛國與越國

杞國文物:杞伯青銅簋

杞國作為“三恪”之一,從不曾強大過。歷史中對它的評價也是讓人不忍同情。曾多次遷徙以保全自己不被滅國,依附於其它諸侯侯而求得生寸。

杞國這樣的做法治標不治本,只有讓自己強大起來了才不會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被它國兼併,顯然因為種種原因杞國沒有讓自己強大,終還是被滅亡,這樣的國家卻能延續國祚1500餘年,不由得讓人覺得寒心酸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