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明十三陵

是自明朝永樂七年長陵開始,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葬入思陵,

裡面葬著明朝的十三位皇帝。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昌平,

總面積達到一百二十多平方公里

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墓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但是這樣大規模的皇帝陵墓群,

卻在1956年遭到不專業團隊的損毀

,造成了考古歷史上的一大悲劇。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那到底是誰挖開了明十三陵的其中一陵?又為何損毀文物?被損毀的文物究竟有多少呢?這還得從

我國知名學者郭沫若

開始講起。

郭沫若

的名字,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他是我國知名的學者,詩人,文學家,他的詩詞和文字深受大眾的喜愛和推崇。

但所謂人無完人

,郭沫若因為急於想要研究歷史曾經犯下大錯,

以至於明十三陵的定陵被損毀多半,眾人因為徒手去觸碰文物,讓文物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大家有看過考古欄目的應該都知道,帝王的陵墓經歷了數百上千年的塵封和與世隔絕,如果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措施下,接觸外界空氣,恐怕所有的金器珠寶都會變黑,而且如果進入其中的人員,沒有任何的措施,

直接裸手觸控文物,那這件文物多半也就被損毀了

而郭沫若當年就是帶了簡單的農民工,進入了鼎鼎有名的十三陵之一的定陵,還裸手直接去拿文物,導致文物被毀。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這樣的行為很讓考古學家們心痛,所以

定陵的挖掘也成為了中國考古史一個反面教材。

01

郭沫若開挖定陵的真相

郭沫若為什麼非要挖掘十三陵呢?其實不光是為了研究藏於皇陵之中的《

永樂大典

》,還有很大程度跟郭沫若的身世有關係。

郭沫若的祖先是

郭子興

,這個人很不簡單,他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落難之時,曾經出手相救,還將兩位女兒嫁給朱元璋,並且出資幫助,朱元璋才能

順利當上明太祖皇帝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郭家對朱元璋是有恩的,但最是無情帝王家,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十分忌憚郭家的勢力,怕有朝一日被郭家策反,於是朱元璋先下手為強,滅了郭家的後,

將郭子興的兩個兒子殺死

但朱元璋不知道的是,郭子興還有兩個私生子在外,因此這兩名私生子也倖存了下來,

其中一名就是郭沫若的祖先

也許對於普通人來講,帝王的陵墓神聖不可侵犯,但對於郭沫若來說,朱家曾經差點讓郭家滅族,有了這樣說不清道不明的淵源,

郭沫若對明十三陵其實心中是不懼怕的

,因為郭沫若認為自己也只是開啟陵墓取出可以研究的書籍而已。

郭沫若當時向國家發出申請,得到回覆之後,便開始組建團隊挖掘定陵,這也是國家第一次對皇陵下令開挖。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我們想象的應該是郭沫若找了很多考古專家,組建的高精尖團隊,即便是在1956年科技相對落後的年代,也應該是極盡所能的做好武裝再去挖定陵。

02

3000多件定陵文物,一大半被毀

但郭沫若卻沒有這樣做,也許是內心著急的緣故,

郭沫若只是找了一些附近的農民工

,就向定陵出發了。

郭沫若看著眼前氣勢恢宏的帝王陵墓,一行人一鼓作氣,直接挖到了定陵門口,頓時門被開啟。

那個塵封了幾百年神秘莫測的帝王陵墓,就像一個孤苦無依的小孩一般,暴露在大家的視野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頓時滿陵墓的奇珍異寶,古玩畫作,絲綢布匹,讓人目不暇接,而此時的郭沫若因為毫不專業,

他帶頭裸手摸向了古物,眾人也紛紛伸手向文物摸去

大家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塵封百年的文物,

接觸到空氣之後,本身已經有一部分遭到了風化和空氣的氧化變黑。

而經受到人們手部面板直接的接觸,尤其郭沫若等人還

擅自將福爾摩林噴在一些古畫和萬曆的龍袍上,

導致這些東西都不能用了,更加沒有研究的價值。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其實在挖開定陵之後,經過這幫不專業人士的一番折騰,

定陵中的3000多年寶物,一大半已經被損毀。

萬曆和兩位皇后的棺槨位於寢陵墓,

棺槨內藏著無數的金銀珠寶和絲綢布匹,光皇后帽子上就鑲嵌著三千多顆熠熠生輝的上等珍珠

,簡直讓人目瞪口呆。

挖開定陵的很多都是農民工,平時根本沒有機會見到這些寶物,大家猶如貪婪的野獸,在看到寶物之後,

一擁而上將很多東西都私自拿走了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而萬曆和兩位皇后的棺槨也被拋置於附近的荒野之上,

棺槨的木頭被附近的農民,當做柴火燒掉,萬曆和兩位皇后的屍體被扔在荒郊野外,風化殆盡。

03

成為考古一大遺憾

萬曆當年修建定陵之時,是根據長陵的規格修建的,也是

明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墓之一

萬曆修建定陵,

花費了八百萬兩白銀

,用了數年的時間,修好之後擱置了足足三十年才被啟用。

如此鬼斧神工的皇帝陵墓卻被不專業的人員,輕易進入,被毀,實在有點可惜,如果當時能夠將文物儲存下來,

恐怕後來的考古學家也不會望著明皇帝的畫像興嘆了。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這次定陵的挖掘,後來沒有出過一份考古報告,在之後由於被同行學者譴責之後,才出具了考古報告,但

其實都是一些遺憾之詞,並沒有實質性的報告研究

郭沫若在其後仍舊不死心,

還要繼續挖掘秦陵,然而這次國家果斷地拒絕了

,面對開創的這次不成功的先例,

國家再也不允許所謂的專家學者,以任何研究的名義對皇陵進行挖掘和研究

1956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3000多件文化瑰寶,一大半被損毀

04

結語

郭沫若作為一位求知若渴的學者

,對知識和歷史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

最起碼也應該準備充足再去挖掘去探索

,否則也不會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失。

定陵的挖掘是中國考古史的一次悲劇,是一次史無前例陵墓的重大損失

,也希望我們以後的學者們以史為鑑,不要再出現定陵這樣的悲劇了。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們還是應該尊重歷史,即便是封建社會的這段歷史,也是我們祖輩留下的,我們應當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