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國博開展,絲縷玉衣等數百精品文物亮相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豔萍 黃巧好

圖/主辦方提供

8月10日,“海宇攸同——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共展出廣州地區出土的秦漢時期精品文物332件(套),包括一級文物38件、二級文物43件、三級文物53件,另外還有廣州地區近年出土的漢代金餅、陶胡人俑燈、珠串、漢代陶鴞形五聯罐等尚未定級的精美文物。

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國博開展,絲縷玉衣等數百精品文物亮相

本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南越王宮博物館協辦,是首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廣州考古成果專題展;將持續展至11月9日。

考古成果展示生動歷史圖景

廣州是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歷史。早在先秦時期,嶺南地區的先民已經透過陸、海路與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先民進行交流互動,並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百越文化。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建南海、桂林、象三郡,築蕃禺城,嶺南正式納入秦帝國版圖,蕃禺城也是廣州建城之始。秦將趙佗建立南越國,實行“和輯百粵”政策,推動嶺南地區進入跨越式發展。作為嶺南中心的蕃禺,更是珍奇薈萃,成為大史學家司馬遷筆下的九大“都會”之一。秦漢時期,嶺南地區多元文化並存,最後融入華夏文明體系。

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國博開展,絲縷玉衣等數百精品文物亮相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配合城市建設,廣州拉開了大規模考古發掘研究工作序幕。秦漢考古是廣州考古的重點工作。60餘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廣州市區先後發現了南越文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及大量漢代臣民墓葬。由南越文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考古遺存組成的“南越國遺蹟”於2006年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2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作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蹟點”再次入選預備名單。此外,約2000座秦漢時期臣民墓葬的發現,為復原研究秦漢時期蕃禺的都市風貌、風俗民情及嶺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王宮、王陵、水閘和臣民墓葬,共同展示了秦漢時期廣州(蕃禺)以至嶺南地區的生動歷史圖景。

一批秦漢時期珍貴文物亮相

主辦方介紹,此次展覽透過集中展現廣州秦漢考古出土文物,揭示了大一統視角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過程。展覽從中華文明的塑造構建、基因傳承、融匯交流等視角,在秦漢時期統一盛世的歷史背景下重塑和展示嶺南地區輝煌的古代歷史文化。展覽分“南域明珠”“四宇同光”“美食美器”和“絲路序章”四大部分。其中“南域明珠”主要講述秦拓南土、南越建國及帝國一統的歷史程序;“四宇同光”涵蓋了漢、楚、越、胡等風格的器物。

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國博開展,絲縷玉衣等數百精品文物亮相

本次展覽彙集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廣州三家單位的秦漢文物精品,其中不乏絲縷玉衣、“文帝行璽”金印、“華音宮”印文陶片等珍貴文物。展覽透過豐富的出土文物,反映出秦漢時期嶺南社會的歷史發展脈絡,凸顯了嶺南社會多文化融合交流、相容幷蓄、和諧發展的時代特徵,展現了嶺南地區極富特色的古代飲食生活和豐富多元的禮儀文化內涵,為觀眾展現廣州這顆南域明珠的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

【部分精品文物】

一、“文帝行璽”金印——我國目前考古發現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

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國博開展,絲縷玉衣等數百精品文物亮相

“文帝行璽”金印出土於墓主人的胸部。金印的印面陰刻有篆書“文帝行璽”四個字,剛健有力。金印的印鈕是一條游龍,盤曲成“S”形,龍頭伸向一角,龍身上的鱗片和爪是鑄成後鑿刻的,龍腰隆起可以用來穿印綬。

“文帝行璽”金印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

二、絲縷玉衣——世界唯一

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國博開展,絲縷玉衣等數百精品文物亮相

絲縷玉衣是南越王的斂(殮)裝;長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玉衣的頭套、手套、鞋套部分製作精良,本有打孔,可用絲線穿系連綴;上衣、袖筒、褲筒部分製作相對粗糙,且基本不打孔,是在內側使用麻布貼上、表面使用絲線貼連的方法制作而成。

南越王墓出土的這套絲縷玉衣是不見於記載,目前考古出土獨一無二的玉衣形制。

三、“華音宮”印文陶片

廣州秦漢考古成果展國博開展,絲縷玉衣等數百精品文物亮相

陶片殘長7、殘寬7釐米。2003年南越國二號宮殿基址出土南越王博物院藏10陶器蓋殘件,表面戳印“華音宮”三字。“華音宮”未見史籍記載,應是南越國自主設定的宮殿。有學者認為“華音宮”的寓意為華夏之音的宮殿,在春秋時代“諸華”與“諸夏”都表示文化、禮制較為先進的中原諸國,漢時“華”字代表的範圍擴大,寓指漢朝的統治區域。這三個字或許寄託著南越國主趙佗對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

責編 | 劉星彤

審籤 樊美玲

實習編輯|歐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