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反了天,對皇帝隨意廢立,還說殺就殺,大唐江河日下

自從太監和軍隊沾上邊,勢力居然大到能廢殺皇帝了,甘露之變後唐文宗被軟禁,中晚唐的大臣們卻還在無休無止

黨爭。

太監反了天,對皇帝隨意廢立,還說殺就殺,大唐江河日下

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我的專輯,繽紛歷史清清講。

中晚期的唐朝再也沒有以前那種政治清明、繁榮富強的局面了,藩鎮割據其實只是造成政權崩塌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宦官亂政,還有大臣們的黨爭,都是造成朝政混沌黑暗的主要原因。

大家印象裡一說起太監干政,總能想到明朝,其實明朝的太監們跟唐朝的比差遠了。明朝的太監再有勢力,皇權一直沒有受到過影響,而唐朝太監們的權勢是他們這些後輩從來沒達到過的高度。干預朝政那都不算什麼,廢皇帝、立皇帝、殺皇帝他們都幹過,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恰恰就是皇帝本身。

安史之亂後,皇帝對統兵的將領再沒信任感,就開始派太監到部隊裡當監軍,監軍制度就是唐朝皇帝發明的。

皇帝信任太監有兩個原因,首先他們離皇帝近,容易獲得信任,而且皇帝認為本質上太監就是自己的奴才,自己隨時可以要他們的命;其次,太監是特殊人群,沒有後代,皇帝認為他們這樣的人慾望少。

太監作為皇帝的親信,在部隊裡當監軍,就是防止將領反叛的,而從南北朝時期開始,皇帝還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遙控指揮作戰,所以這些監軍太監的影響就更大了。像之前第一次討伐安祿山的時候,大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因為沒滿足太監的勒索,被告了黑狀,雙雙被殺。問題是這種事並不少見,後來這些替皇帝辦事被派到地方的太監們公開索取賄賂,地方節度使們給送禮少了皇帝都不高興,因為你這不是看不起太監,是看不起我這個派他去的皇帝。

皇帝有這樣的觀念,就難怪太監們公開亂來了。唐憲宗時候,有人提醒他約束太監,說有的太監誣陷大臣謀反。他說胡扯,太監怎麼敢誣陷大臣呢,他們就是奴才,即便有什麼違法亂紀,我這當皇帝的除掉他就跟拔掉一根毫毛一樣簡單。

太監是奴才不假,但如果一旦掌握了兵權,那就非常可怕了。

從唐肅宗把禁衛軍交給李輔國開始,禁衛軍的指揮權就一直掌握在太監手裡。他們在軍隊中培植自己的親信,慢慢地,部隊效忠的就不是皇帝而是統領禁軍的太監了。這下太監就不僅是仗著皇帝的寵信狐假虎威那麼簡單了,他們依靠手中牢牢掌控的禁軍,開始廢立皇帝了。

唐憲宗的後期,掌權的太監吐突承璀一直就想搞掉太子,在唐憲宗彌留的時候,神策右軍中尉梁守謙,派人乾脆毒殺了唐憲宗,然後又殺了吐突承璀和他支援的皇子,擁立太子李恆即位,就是唐穆宗。

太監反了天,對皇帝隨意廢立,還說殺就殺,大唐江河日下

唐穆宗當了4年皇帝就去世了,16歲的唐敬宗即位,宦官們進一步剝奪了朝臣的權力,把控朝政。而年少的唐敬宗腦子裡除了玩什麼都沒有,都懶得上朝,而且他脾氣不好,稍不如意就把陪玩的宦官一頓毒打。終於有一天,一群太監在他喝醉之後,把他弄死了,死的時候才18歲。

之後,掌握神策軍的太監王守澄和梁守謙等人擁立唐敬宗的弟弟當了皇帝,就是唐文宗。

唐文宗感念王守澄的擁立,讓他當了樞密使、神策中尉、驃騎大將軍,結果他成了帝國最有權勢的人,不但文武大臣對他卑躬屈膝,連唐文宗都得看他的臉色。

唐文宗當然很不滿,他決心除掉宦官集團。

之後唐文宗一邊跟王守澄這些宦官虛與委蛇,一面尋找、籠絡自己的親信,還刻意任命了另一個宦官仇士良當左神策軍中尉來分王守澄的權。

公元835年,唐文宗和他的親信鄭注、李訓策劃了一場大規模行動。計劃先由唐文宗找機會賜毒酒給王守澄,然後由鄭注率領偷偷調入京城的藩鎮軍隊,把王守澄、仇士良一夥宦官全都殺了。

可是李訓擔心這樣的話鄭注功勞太大,他悄悄改變了計劃。

一天早朝,李訓讓人報告說後院石榴樹上天降甘露,這是祥瑞,唐文宗就假意命令太監們一起去檢視,計劃就是在這個時候把他們都殺了。可李訓的人根本沒做充分準備,之前跟鄭注也沒有做任何溝通,埋伏的人還被宦官們發現了,這場預謀的暗殺活動就這樣失敗了。鄭注、李訓一夥全部被殺,朝臣中有6、700人也被株連而死。

這場事變歷史上被稱為“甘露之變”,唐文宗誅殺宦官的計劃不僅全面破產,而且宦官還加強了專權,之後他們把唐文宗嚴密地監視起來,就是把他軟禁了。

太監們就這麼囂張胡來,誰當皇帝全憑他們的好惡,可這些年,朝廷的大臣們也不消停。

他們在忙著爭權奪利呢,這段時期大臣們分成了兩派,相互的鬥爭很激烈,就是唐朝中晚期著名的“牛李黨爭”。

太監反了天,對皇帝隨意廢立,還說殺就殺,大唐江河日下

早在唐憲宗的時候,參加科舉的舉人牛僧孺等人在考卷中措辭激烈地批評時政,這讓當時的宰相李吉甫認為是政敵們在背後搞鬼,就向唐憲宗告狀。當然那些當主考官的大臣也的確不乾淨,最後一批涉嫌的官員被貶,牛僧孺也上了黑名單。

後來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繼續利用職權不斷打壓這批人,仇怨就越結越深。但風水輪流轉,在政治鬥爭中李德裕也有失勢的時候,這批人就趁機起來了,牛僧孺當了宰相,開始不遺餘力地打擊李德裕一夥。

等唐文宗上臺急於培植自己的力量,在裴度的推薦下又召回了李德裕,結果牛僧孺一夥賄賂宦官,找機會把李德裕又排擠掉了。後來回到朝廷當權的李德裕當然對牛僧孺一夥也毫不客氣地打擊。

就這樣,兩派之間不斷相互排擠,牛僧孺一夥叫“牛黨”,李德裕一夥叫“李黨”,雙方鬥來鬥去,從唐憲宗時期引發、到唐文宗時候開始的雙方爭鬥一直持續了40多年,經歷了6位皇帝。

這期間幾乎所有高層官員都捲入了這場規模空前的黨派鬥爭,雙方都說自己是正人君子,對方是卑鄙小人,只要哪一黨的成員奪取了宰相之位,立馬擢升本黨成員佔據朝廷的重要職位,而另一黨隨即遭到無情的報復和清洗。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中,國家安危、天下興亡、百姓禍福、朝政得失,全都被他們拋諸腦後,唯有赤裸裸的黨派利益和個人利益成為他們立身處世的最高原則。為了搶班奪權、打擊對手,這些熟讀聖賢書計程車大夫甚至不惜出賣人格、投靠宦官,致使閹宦集團的勢力更加強大、氣焰更為囂張。

對於當時本來就憂患重重的唐朝來說,這種惡劣的黨爭無異於雪上加霜,所以黨爭和藩鎮割據、宦官擅權一起,被認為是傾覆大唐帝國的三大禍首。

歷史很精彩,歷史很無奈

讓我輕輕地為您講述繽紛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