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rm空投之後又爆風波,分叉專案NewBeeSwarm如何力挽狂瀾

此前在市場上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分散式儲存專案Swarm,經歷了8月2號空投之後,本以為終於可以走上正軌,可現實卻讓人大吃一驚。空投之後不僅大部分節點使用者都只獲得了保底收入,甚至BZZ的價格也並未透過這一利好體現出來。

除了最早期的投資者和極少數有超強背景支撐的節點外,不少曾經看好Swarm的投資者和節點參與者都已經心灰意冷了,只有少數人依舊勸說自己保持信心,也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從巔峰跌落神壇,Swarm只用了短短几個月時間,有些人認為是Swarm現階段無需質押導致購買力不足,有些人認為是Swarm的經濟模型有大問題,還有人覺得是糟糕的bonding機制導致BZZ價格無法大幅度變動。當然,Swarm專案官方一會需要質押一會不需要質押也向外界展示著他們的不作為。

關於Swarm專案的種種缺陷這裡就不再贅述了,網路上的文章非常多。既然這麼多分析文章,那麼分叉一定是眾望所歸了。在這一情況下New Bee Swarm橫空出世。在沿用Swarm專案大框架的前提下,對通證激勵機制、經濟模型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更進一步保證了節點參與者的利益。同時,也幫助實現分散式儲存的願景,為工業3。0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甚至得到了Swarm官方團隊開發人員的支援。

New Bee Swarm的執行機制

之前在Swarm參與節點的使用者一定清楚,在Swarm中,節點參與者扮演的更像是“服務員”的角色,這與我們通常認為的不同。Swarm過於理想化的供需關係導致為節點執行做出貢獻的使用者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也沒有足夠的激勵機制來維持平臺的運作。想要改變這一弊端,就必須要重視每一位節點參與者,將他們從“生產者”變為“服務者”。

Swarm空投之後又爆風波,分叉專案NewBeeSwarm如何力挽狂瀾

New Bee Swarm在產出和激勵機制上做出了巨大糾正,使用了容量證明演算法,對參與技術設施建設的所有使用者按照流量進行獎勵。同時採用雙層貢獻結構,當節點使用者提供點穩定線上及cpu有效計算能力時將獲得隱私計算獎勵,而當產生資料儲存、讀取等供需作用時,將會獲得供需獎勵。這極大保證了節點參與者的利益,讓每一份收益都變得更加清晰、透明。

New Bee Swarm的通證模型

Swarm官方通證BZZ採用了飽受詬病的聯合曲線,簡單來講就是自動鑄造與銷燬。Swarm的經濟生態中沒有了傳統的減半模型,全部由聯合曲線來進行宏觀調控。當買方價格大於賣方價格時,通證價值就會上漲並增發,反之則會下降並銷燬。這一公式看似簡單,其實隨著未來生態的不斷髮展會逐步演變,但Swarm初期大量的私募和不合理的通證分配傷了很多節點使用者的心,因此大機率看不到這麼一天了。

Swarm空投之後又爆風波,分叉專案NewBeeSwarm如何力挽狂瀾

New Bee Swarm經過對經濟模型的仔細分析,決定採用0預挖、0私募的方式保證公平。通證的85%都由節點使用者獲得,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積極性。同時預留500萬枚用於一比一兌換BZZ,幫助使用者快速融入New Bee Swarm生態。並且與暴力增發銷燬的Swarm不同,New Bee Swarm的總通證數量是固定的,為1億枚,並且創新性採用波段減產,將FBZZ與社群治理相掛鉤,保證了通證的價值。

New Bee Swarm的節點模式

談回到Swarm的bonding機制,聯合曲線使雙方不在依靠需求進行匹配,而是用聯結器作為中間商,最終達成非同步價格機制。節點使用者可以隨時透過自動計算出的價格將通證賣給中間商以換取其他通證。不過與專案方所預想的不同,價格穩定的通證不代表能讓通證穩定,尤其是作為一個以噱頭為主的專案。

New Bee Swarm則採用了完全不同的容量證明演算法(Proof of Capacity)。不同於Swarm採用的隨機搶單模式,New Bee Swarm對每個參與者和貢獻者都基於網路流量獎勵。同時基於TEE保護技術來維護資料儲存安全,使得New Bee Swarm的市場需求極大提高。

小結

Swarm在上線前的諸多追捧中迷失了方向,但是New Bee Swarm團隊看到了其亮點,對於Swarm專案的分叉更是有著一種惺惺相惜的意味在裡面。目前處在尷尬境地的Swarm節點使用者們也在New Bee Swarm上找到了轉機,並逐漸形成共識。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New Bee Swarm一定可以與眾多節點使用者一起助力分散式儲存技術進步,給市場帶來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