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智慧管網系統守護城市“生命線”

地下,各種管線互不干擾、潔淨有序;地上,蜘蛛網式線纜減少,城市“馬路拉鍊”逐漸退出居民視線……安徽省宿州市智慧管網專案自2016年啟動建設、2018年9月“兩系統一平臺”(地下管網地理資訊系統、地下管網安全執行監測系統和地下管網綜合監管平臺)建成執行,在三年的執行實踐中,宿州市構建“一庫全收、一網統管、一體聯動、一網通辦”的城市地下管網執行管控服務體系,讓城市地下管網執行既有“大腦”統一排程又有“肢體”高效協同,智慧守護城市“生命線”,為人民群眾創造更有序、更安全、更乾淨的生產、生活環境。

安徽宿州:智慧管網系統守護城市“生命線”

一庫全收:家底全形度摸清,高效管控隱患

“門前汙水冒溢的情況終於解決了,為了這事兒,我都被周邊市民投訴好幾回了。”宿州市紡織小區附近麵館店主感慨道,“我也很委屈啊,已經安裝了相關處理裝置,可汙水還是冒溢。”

“後來我們根據全市綜合管線資料庫,分析發現這家商戶接入的汙水管道與相鄰井的高程存在一定問題,市政管理部門幫其接入到不遠的另一路汙水管井中,就再也沒出現冒溢現象了。”宿州市智慧管網指揮中心負責人李慶旺說著,便透過地下管網地理資訊系統打開了綜合管線資料庫,只見全市8400公里(其中道路管線4100公里、小區管線4300公里)地下管網的基礎資料都彙集在這裡,城市主幹道路和小區範圍內排水管線的平面位置、高程、埋深、走向(流向)、規格、材質、性質、埋設年代、權屬單位等資訊一目瞭然。

宿州市城市地下管線涉及給水、排水、電力、通訊、燃氣等6大類18餘種管線,分佈在城市的主次幹道以及小區下面。部分管線年代久遠,檔案收集管理薄弱,存在家底不清、現狀不明、應急脆弱等問題。2018年年初,宿州市按照多部門宏觀應用需要,建立了城市統一空間參考、統一資料編碼、統一資料分類、分層組織的管線資料體系,形成綜合應用資料基礎。基於城市基礎地理資訊、地上建築三維模型資訊、管線健康狀況調查等基礎資訊,構建綜合管線資料庫、專業管線擴充套件庫、健康檔案資料庫、物聯網監控資料庫及基礎地理資訊庫等,打造資料共享與應用的基礎。

“以前城市管線資料資料分屬各個部門,資料標準不統一,部分管線時間較長,缺乏地下管線的平面位置、立體位置等準確的基礎性資料,沒有一個部門能夠為施工方提供詳實的地下管網資訊資料的‘通知系統’。”李慶旺介紹道,市政排水管理部門掌握著雨水管線的分佈情況以及管線淤堵、破損等病害隱患情況,當其他部門新建或改造雨水管線時,如果不掌握這些具體資訊,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補丁式應對。

建立管線資料庫後,責任部門能夠系統性掌握地下管線分佈情況和執行狀態,以全域性的角度安排管網改造和新建工程。“在宿州市汴北汙水處理廠達標治理工程中,綜合分析汴北汙水管網管線資料、汙水來源、檢測中發現的管道破損等問題,最後採用部分管段非開挖修復、部分管道重新鋪設等綜合治理措施,按時保質完成了汴北汙水處理廠達標治理工作。”李慶旺舉例說道。

一體聯動:問題全覆蓋處置,應急統籌排程

地下管線分屬於不同部門,以前總出現職責不清、來回推諉、處置問題應付了事等情況,城市防災減災救災應急能力低。而現在宿州市多部門“一體聯動”,分工明確、實時響應,風險處置效率整體提升了。

新變化離不開智慧管網系統平臺。“智慧管網系統平臺聰明地將問題細化,明確到具體責任部門,合力處置問題,在今年汛期,平臺派上了大用場。”

李慶旺回憶道,7月28日宿州出現了強降雨天氣,智慧管網系統平臺透過對氣象雲圖、降雨量、河道水位、道路積水情況、泵站工作情況的全方位監測和模擬分析,及時向防汛指揮部提供了積水實時情況和排程建議。防汛指揮部根據監測資料和建議,對市政公司、供水公司、排水公司等多家單位進行防汛排程,並透過監管平臺有效掌握處置情況,有效提升城市排澇能力,及時釋出汛情和道路通行狀況,保障順利度汛。“汛後,我們還根據汛期物聯網監測資料、防汛人員現場搶險資料、歷史降雨資料綜合分析等,對城區汛期情況進行復盤,總結管網、防汛搶險工作中的不足,完善防汛應急方案。”

“除此之外,平臺實時跟蹤問題處置過程,各部門的處置結果也被納入了考核範圍。”李慶旺接著細述了地下管網綜合監管平臺在完善各部門協調機制方面的主要成果。

——聯動處置問題,效率更高了。

宿州市成立智慧管網指揮中心,按照“問題發現上報、指揮派遣、處置反饋、任務核查、督促辦理、監督考評”六步閉環處置模式進行問題處置,建立實施問題消除清單制度,對問題處置全過程跟蹤,對問題處置效果科學評估,全面提升地下管網安全監管事前、事中、事後的精細管控水平。

——實時監測裝置,風險更小了。

依託地下管網安全執行監測系統和前端設施感知,形成集線上監測—安全預警—巡查養護—案件管理—指揮決策於一體的城市地下管網安全執行監測機制,整合管線探測、會診、治理和智慧監管等過程獲取的基礎地理、管線基礎、健康狀況、線上監測等資訊,為各部門提供安全事件輔助分析、安全等級風險評估等分析報告。

——完善指揮排程,反應更準了。

依託城市地下管網綜合監管平臺,建立完善的指揮排程應急處置體系,增強地下管網重大風險和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綜合分析、統籌排程、協同指揮等應急處置能力。

一網統管:態勢全方位感知,趨勢智慧預判

“5大項、21類共58892個物聯感知裝置將地下管網完全視覺化,現在我們已經在非開挖的情況下修復管道237公里、整治雨水管網汙染源255處,發現雨汙錯接點481處,清淤汙水管網240公里。”李慶旺脫口而出一串令人興奮的數字,這其中暗藏著宿州告別“馬路拉鍊”的“智慧”玄機。

李慶旺介紹道,宿州地下管網安全執行監測系統可以助力城市排水、窨井蓋等智慧化監控和預警。“別看投入不少,能全過程監控地下排水,哪裡的井蓋丟了,哪裡的排水管網設施出問題了,都能第一時間上報處置,使用率高著呢!”他得意地說,在摸準各類管網隱患分佈位置後,智慧裝置進行全方位“彩超”,對症治療“城市血管病”——利用封堵、降水、清淤、CCTV管道機器人內窺、聲吶監測、區域性開挖修復、非開挖修復、汙泥清運與無害化處置等手段,針對性治理管網病害。

“以前問題隱患不易發現,缺少統籌協調,在安全管理上短板突出,現在城市排水管線、易積水點、燃氣管線、供水管線、窨井蓋等設施裝置執行狀態能實時掌握,為各個職能部門快速‘防’與‘救’提供資訊科技支援。”系統平臺建成執行以來,幫助宿州市發現燃氣管道危險氣體超標25次、成功預警燃氣洩漏10起,供水管道壓力異常預警2處、供水爆管預警15處、窨井蓋非正常開啟預警800餘次。

今年3月,在宿州市北苑小區發生了一起調壓櫃內燃氣富集報警事故。監測系統發現該調壓櫃燃氣洩漏超標後及時報警。經系統分析,判斷其燃氣富集濃度超過20%LEL(爆炸下限),迅速將報警資訊和影響區域傳送燃氣公司,燃氣公司搶險人員及時到達現場切斷閥門,向受影響的小區發出臨時停氣通知,並經過現場處理搶修,快速恢復了供氣。“如果沒有管網系統實時線上監測,該處洩漏什麼時間被發現,後續可能造成什麼樣的事故,產生多大的影響無法估量。”說到這裡,李慶旺至今仍心有餘悸。

消除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隱患是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的重要任務,為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綜合承載能力提供了強大助力。宿州視覺化動態監測系統能夠主動發現報警供水管網爆管、燃氣管道洩漏等地下不易發現的執行隱患,及時通知責任部門處置;政府部門依託智慧管網系統對城市地下管網安全執行進行綜合風險評估,分析、利用、共享各類基礎資料和監測資料,讓城市“生命線”安全執行能力更有保障。

一網通辦:服務全領域提供,資源開放共享

城市地下管線資料標準不一,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加之很多管線由於建設時間長,產權管理單位各類資料不齊全,被稱為地下“蜘蛛網”。“沒有專門的負責單位,沒有可遵循的制度標準,各單位執行程度、資料現勢性和準確性都不一致,資料庫的應用場景和應用價值會大打折扣。”李慶旺表示,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宿州市透過實施智慧管網專案,建立了城市地下管網服務“一網通辦”機制。

城市管網從治理走向“智”理,資源共享不能拖後腿。“‘一網通辦’機制首要的是建立資訊資源共享制度。”李慶旺介紹說:“‘一庫全收’主要是摸清管網的空間資訊、健康狀態資訊、基礎資訊等,形成完整的資料庫,全面摸清地下管線‘家底’。而‘一網通辦’則是在‘一庫全收’的基礎上,成立專職管理部門,制定管網動態更新機制,使資料庫的管理、更新、資源共享有法、有規、有標準,為各單位提供‘一站式’服務。”

宿州專門成立了“地下管線管理辦公室”,全程參與城市地下管線的規劃、建設、管理,負責城市地下管線竣工資料的統一歸檔管理;制定了地下管線管理辦法,嚴格執行各類地下管線覆土前測繪製度,透過標準化資料與共享服務,同步更新地下管線資訊要素。專案執行期間,專案公司必須透過建立運維管理機構和專業運維隊伍,保證地下管線竣工測量和資料更新服務,確保管線資料的現勢性。

“‘一站式’服務是指根據各責任單位需求及應用場景,技術科室提供管網圖紙,有條件的還可以提供管線查閱系統移動客戶端、電子圖紙等。”據李慶旺介紹,在今年汛期,排水部門工作人員使用管線查閱移動裝置,在金海大道南方國際大酒店東側進行緊急道路開挖管線定位施工。該裝置為現場排水工作人員提供了地下管線的空間分佈圖,涵蓋井內各個方向管線的走向、材質、高程、水流方向等,避免施工過程中對周圍其他管線破壞。

地下管網有了專職管理部門和管理辦法,宿州市各單位積極配合專職管理部門的竣工測量、資料入庫、管線更新等過程,管網挖斷等事故發生率大大降低。截至目前,利用管線查詢系統移動客戶端為管線監管單位現場定位200餘次,極大提高了道路現場施工效率。“現在已經形成了地下管網資訊‘通知系統’,市民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停水、停氣通知及道路施工、道路積水、供水水質等方面準確資訊,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和出行規劃,有效滿足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市民群眾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