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能力與意願”之大資料和小資料

我們都知道信用大資料的信用報告是指信用機構圍繞客戶周圍與客戶信用行為高度相關的資料進行採集和分析來預測客戶的信用情況。大資料信用報告面向個人、信貸機構、消費金融等查詢使用。那麼信用的“能力與意願”與這些大資料和小資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信用的“能力與意願”之大資料和小資料

大資料與小資料在信用評估中的作用:

1、擴充套件了信用資訊的來源。

傳統資信評估的信用資訊來源主要是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如私營商業銀行、上市商業銀行、開發銀行、信用合作社、財務公司、信用卡髮卡公司、貸款公司等,另外也有部分公用事業單位。因此,其信用資訊主要是金融交易記錄資訊,這一點在中國人民銀行信用報告中體現得也非常明顯。而大資料資信評估的資訊來源比較廣泛,除了透過信用機構獲得傳統資信評估資訊以外,主要藉助現代通訊技術,從社交網路、電商網路、移動終端等獲得各種信用資訊,並且這些網路來源的資訊量非常之大。

2、擴充套件了資信評估的參考變數。

在以前的社會,大家都是依靠一些比較單一的資料資訊來判斷這個人的信用如何,並且信用使用的並不廣泛。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信用時代逐步展開,信用已經成為每個人的第二張身份證,代表了個人的形象,對很多的個人行為都發起了限制,並且對於像永信這樣的信用評估機構來說,我們可以從來自各種渠道的大資料資訊來判定這個人的信用狀況如何。這些大資料資訊主要有個人消費習慣、還款習慣、手機使用情況等,透過這些大資料來進行總體分析,得出客戶的信用評估報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提前預防個人失信情況的發生。

信用的“能力與意願”之大資料和小資料

3、增加了信用資訊的資料型別。

根據儲存特徵,可以將大資料分為結構化資料、非結構化資料。結構化資料具有一定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一般儲存在資料庫中,大多儲存在關係資料庫中。結構化以外的資料即為非結構化資料,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不能儲存到資料庫中,而非結構化資料中,有一部分又具有一定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如一些資料,即屬於半結構化資料。傳統信用資訊對應的資料基本都是結構化資料,而大資料時代的信用資訊大多是非結構化資料,難以用傳統的資料庫儲存,這就使得大資料資信評估的資料分析手段與傳統資信評估區別較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前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