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黨史 辦實事|深化“點餐式改革”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和厚度”

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孔村鎮堅持學習教育同解決問題相結合,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扣縣委改革辦關於“點選單”式改革試點部署要求,深入開展了“民生微實事”、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大力推進社群養老服務中心籌備規劃建設,著力在“問、實、立”上下功夫,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問”字,找準辦實事的切入點

“民生微實事”把服務送到居民身邊

學黨史 辦實事|深化“點餐式改革”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和厚度”

發現問題是為群眾辦實事的前提和關鍵,只有找出找準問題困難,才能對症下藥、精準施策,推動為群眾辦實事取得實效。臥龍山社群緊扣縣委改革辦關於“點選單”式改革試點這一主線,按照孔村鎮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透過召開居民代表會議、徵求意見座談會、走訪入戶問計等形式,徵集困擾居民日常生活的難事、煩心事,補齊為民服務中的短板弱項。積極探索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在完善社群黨委領導下的“居委會+網格長+網格員”三級網格化管理機制的基礎上,透過廣泛徵集民意,開展“民生微實事”工程。

社群按照“定格,定崗,定責,定績”四定原則,設立了3名網格長,22名網格員,社群民警、網格長、網格員電話在每棟樓道進行公示,每名網格員具體負責一棟樓的全部事務,群眾有訴求,自下而上,逐級反饋。在開展“民生微實事”工程中,首先從意見收集開始,透過走訪入戶、張貼公告、召開居民代表、線上反映等方式廣泛徵求民意,並對徵集事項進行分析論證,形成任務清單,明確步驟、壓茬推進。針對具體問題,按照“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的居民議事協商機制,社群開展民主協商議事會議,拿出解決方案,進行問題處置。

學黨史 辦實事|深化“點餐式改革”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和厚度”

社群在落實每一件民意的同時,做好總結反饋和經驗提升。圍繞“由誰來幹”,充分利用全科社工職責,確保群眾反饋事項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著落。圍繞“如何評價”,將群眾滿意度作為最高評判標準,對居民反映的問題進行一對一反饋,並記錄在冊,作為年終考核重要依據。圍繞“如何幹好”,開展工作人員專項培訓,全面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確保問題處置及時,群眾滿意稱讚。

維修社群文化廣場照明燈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近期,有居民向網格員反映“社群文化廣場照明燈故障,給居民休閒娛樂帶來不便”。網格員第一時間把問題反映給網格長及社群居委會。隨即,社群針對此情況對轄區範圍內的路燈、廣場照明燈進行了現場勘測,並制定維修方案,安排專業維修人員對廣場照明燈線路進行了統一升級維修改造。社群文化小廣場很快恢復了照明,讓居民晚間在廣場活動更舒心、更放心。為保證對社群照明燈的長效管理,社群黨委及工作人員主動上門與社群居民廣泛交流、與有關部門聯絡溝通,對社群路燈線路、電錶執行等進行定期檢查維修,保障路燈長亮下去,切實讓居民滿意,打通聯絡服務群眾“最後一米”。

學黨史 辦實事|深化“點餐式改革”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和厚度”

學黨史 辦實事|深化“點餐式改革”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和厚度”

從意見收集—民主協商—問題處置—結案反饋—總結提升,形成閉環管理,有力地促進社群的微治理、微自治良性互動迴圈,集合各方智慧,把居民身邊的煩心事轉化為放心事、順心事、暖心事。

突出“實”字,彰顯辦實事的有效性

“六位一體”高效運轉推動“政府配餐”向“百姓點餐”轉變

孔村鎮臥龍山社群前身為市級企業平陰鋁廠的宿舍區,22棟住宅樓多數都是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樓房。2005年平陰鋁廠破產改制,致使小區管理空缺,基礎設施陳舊,亂搭亂建、亂扯亂掛、亂佔亂放成為社群、居民日常生活的痛點。這個曾經讓人羨慕的“香餑餑”小區,隨著國有企業的破產改制和時代變遷,成為了城市社群管理的一項短板。

學黨史 辦實事|深化“點餐式改革”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和厚度”

為切實根治這一短板弱項,在孔村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臥龍山社群“兩委”堅持“實”字當頭、“幹”字為先,按照黨建引領的工作思路,以實現社群黨建、居民自治、社群服務、社群物業、社群教育、社群治安“六位一體”高效運轉為治理目標,緊緊圍繞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提出了“實幹為先、穩定為基、創新為魂,幸福為準”工作思路,把老舊社群整治與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相結合。2018年,先後爭取資金400多萬元進行小區改造專案,把整個社群的下水道管網、道路硬化等進行了徹底改造,新建了2處文化廣場,修建綠化5000多平方米,粉刷樓宇牆面1萬餘平方米,路燈、影片監控和廣播覆蓋全社群,安裝了健身器材,規劃停車位,設定門禁裝置等。至此,臥龍山社群實現了華麗轉身,舊貌變新顏,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顯著提升。

社群依託網格化,推行三級協商微治理,即網格員牽頭,社群警務助理,居民代表參與的樓宇自治協商;網格長牽頭,社群民警、法律顧問、黨員代表參與的小區多元協商;支部書記牽頭,協調各方參與的社群綜合協商。在管理機制日趨成熟完善的基礎上,社群透過多次舉辦、治安、信訪、人社、民政等各類培訓,提升網格員綜合素質和調處化解矛盾的能力,讓群眾訴求有門,問事有人,解決有道,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群。同時,邀請兩代表一委員、普通居民代表以及新聞媒體等廣泛參與,零距離傾聽群眾訴求與呼聲,廣泛徵求居民代表意見建議,著力加大“開門辦民生”力度,紮實做好民生事項徵集、確認、承諾、評議等各環節工作,以作風轉變促進惠民服務與民生需求精準對接,把縣改革辦“點選單”式改革試點要求落到實處,有力推行了由“政府配餐”向“百姓點餐”轉變。

學黨史 辦實事|深化“點餐式改革”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和厚度”

與此同時,為進一步發揮“網格法官工作室”在社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社群緊緊圍繞鎮黨委政府部署要求,立足轄區實際,探索發展路徑,以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目標,確定了“1+2+X”的“網格+法院”運作機制,確保法官主動下沉社群,融入網格服務,指導訴前調解,化解矛盾,有力做實“網格法官工作室”司法服務基礎工作,實現社群法治網格管理機制實體執行。

“1+2+X”“網格+法院”運作機制是指:1(法官)+2(法治帶頭人和法律明白人)+X(全科社工等)。將“網格法官工作室”與社群基層網格有效對接,使各項工作職能有效融入“網格”中。法官作為“網格長”,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共同參與社群依法治理,指導和參與人民調解工作,社工做好日常安置幫教工作,維護社群穩定。網格間有機銜接、不留空白。將“網格法官工作室”納入網格,做到工作推進在網格、情況掌握在網格、服務落實在網格、困難解決在網格,實現服務資源共享、社群安全聯防、監督管理聯管、教育矯治聯抓、民生保障聯幫。

學黨史 辦實事|深化“點餐式改革”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和厚度”

透過“1+2+X”“網格+法院”運作機制,讓每位網格成員都是法治宣傳員,充分發揮網格長公職律師的專業作用,增進了網格員之間的互動交流,實現資訊與工作的聯通運作,及時總結梳理在社群工作中發現的法律問題、集中的矛盾糾紛型別。同時,依託社群文化活動中心等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收集社情民意,有針對性地開展法治講座和培訓,提升講座及培訓的精準度;培育出一支知法守法又能給身邊人普法的“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隊伍,提高了社群居民法治獲得感。

“網格法官工作室”緊貼“點選單”式改革試點部署要求,網格長(法官)在負責監督並指導居民區定期組織法律顧問深入社群網格開展諮詢活動及講座培訓;網格成員根據社情民意及實際情況共同製作“服務選單”,讓居民自由點餐,為居民群眾提供“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的綜合服務,進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將法律諮詢、心理諮詢、人民調解等資源整合起來,打造全業務、全時空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堅持“立”字,增強辦實事的生命力

籌建養老服務中心方便老人“家門口養老”

學黨史 辦實事|深化“點餐式改革”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和厚度”

學黨史 辦實事|深化“點餐式改革”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和厚度”

臥龍山社群居民住戶739戶,總人口2600人(其中流動人口65戶,200人)。從實際居住情況來看,大部分年輕居民平時並不在此居住。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的日益加劇,社群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面對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痛點”,滿足新形勢下的養老服務需求,為社群適齡老人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養老服務,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孔村鎮臥龍山社群把推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作為“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辦實事的生命力,堅持“立”字為先,積極對接民政部門,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積極尋求破解之道,籌備建設臥龍山社群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把破解社群養老服務工作重點難點、創新養老模式作為實踐活動的重要舉措,推動“點選單”式改革試點專案成果轉化成社群為老服務的生動實踐。

該專案今年9月啟動建設規劃,預計10月底全部建設完畢。社群養老服務中心以社群養老服務設施為依託,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方面的服務。

學黨史 辦實事|深化“點餐式改革”提升基層治理的“溫度和厚度”

養老服務中心在選址和建設要求上,嚴格按照科學佈局、經濟實用、社會參與的原則,根據社群內老年人服務需求強烈的事項,充分利用社群閒置公共資源,採取以改造為主,購置設施為輔的辦法,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設定床位20餘張,建成後將設立廚房、餐廳、圖書閱覽室、娛樂活動室、健身理療室、養老床位等,滿足城市社群居家老年人基本需求。下一步,孔村鎮將加大督促專案建設力度,並積極與縣民政部門對接,力求為入住老人提供優質的養老服務,讓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