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啟:大概那梅花就是我,我就是那月下的梅花

景元啟:大概那梅花就是我,我就是那月下的梅花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景元啟:元代散曲作家,大約公元1317年前後在世。名、裡、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元仁宗延祐中前後在世。現存小令十五首,套數一篇,下面我們來欣賞他的這首曲子。

【雙調】殿前歡梅花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紗。逃禪老筆應難畫,別樣清佳,據胡床再看咱,山妻罵,為甚情牽掛?大都來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白話譯文】

在新芽般一彎明月映照下,疏落的梅影映滿庭院的窗紗。即使用我修禪人的老練筆墨,也難以畫出這別一樣清新佳美的圖畫。不由得坐在胡床上痴神地看得連眼也不眨。惹得妻子罵我有了邪心,為什麼情事牽掛。我告訴妻子,只不過是迷上了梅花,大概那梅花就是我,我就是那月下的梅花。

景元啟:大概那梅花就是我,我就是那月下的梅花

【詞語解釋】

①“月如牙”四句:引用的是華光長老畫梅之事。北宋僧人仲仁,會稽人,生卒年不詳。住衡州(今湖南衡陽)華光山,人稱華光長老,擅畫梅,每當花開月夜,就窗間疏影,用水墨果寫,創為墨梅,傳有《華光梅譜》。逃樣:逃避到佛教中去的人,指華光長老。

②胡床:交椅。咱:語尾助詞,無義。

③“山妻”二句:是說妻子罵他為什麼對梅花如此痴情。“大都”二句:是說梅花與我已合而為一,渾然不分了。大都來:大概,多半,總之。

【意境欣賞】

此曲非常形象地描繪出了一隔極具想象力的畫面,透過這種場景描述,表現了作者如梅花般清高絕俗的情懷。作者將梅花人格化,透過與“山妻”的一問一答,手法新穎別緻。令人耳目一新。

景元啟:大概那梅花就是我,我就是那月下的梅花

我們都知道《莊周夢蝶》。透過夢蝶之說,莊子在夢醒後不知道到底蝴蝶是莊周,還是莊周是蝴蝶。繼而從中領悟出人世的虛幻。此曲作者也是巧用其意,但思想卻是積極的。作者說自己與梅花渾成一體,己經人花合一無法分辨出彼此!實際上的用意是以梅花高尚純潔的品格來比喻自己。寄託自己的冰清玉潔的情操。此曲前段用語典雅,後段用語通俗,在描繪中滲和著哲理,這在散曲中是比較少見的,可謂獨豎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