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謙虛”有多可怕?

引言

很多人感慨國人在職場缺乏競爭力,和南亞人比拼常落下風,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樓主和多種族人士打過交道,碰到的各種族裔和背景的成功人士,個人感覺不同族裔有它自己的特點和文化,但在美國高科技行業內,尤其是在矽谷,職場文化還是十分一致的。這個一致的文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有明顯區別的。

樓主無意評價孰優孰劣,結合親身經歷做一下對比,希望初入職場的同胞讀一讀能有啟發,多一個視角,能更客觀

審視自己在職場的言行,提高軟技能,加速職業發展。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其大概源於孔夫子這句話。它的解讀在所謂學術屆有爭議,但大眾解讀就是不要不懂裝懂,勸導人要謙虛。這句話被重複千萬次,造就了國人除非有十分的自信,一般會上,或和manager對話時避免發表意見的行為習慣,平時和同事交流時,也怕說錯話,也注意保持謙虛的態度。

樓主的觀察實踐結論是,中國式謙虛在美國職場是有害的。

例項1:

轉專業國男Frank,初入職場,有熱情缺基礎。拿到任務後,秉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信條,十分虛心的向人請教,“我是新人,什麼都不知道,我該怎麼做,你能教教我嗎?”。

找了三個人後,傳言已經轉了半層樓,組裡招了個人,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會。樓主去問了問Frank,發現他其實是有相關知識的,他說“什麼都不知道”的本意是,他知道的,別人都知道,不想被人認為是在

,謙虛一下,表明態度。

這是十分錯誤的言行,因為在美國職場,你說你不懂,不會,不行,別人是百分百相信的。

這種情況下,求教的正確方式是:

set the context,要說清你求助的背景,是任務受阻,還是讀文件有個疑問,是不知如何入手,還是有個想法,要求建議。。。

demonstrate your effort,要說清楚你在問人之前做了什麼,你在team wiki裡搜過什麼,你讀了那幾大塊程式碼,你讀了那些log。。。

offer your hypothesis, 要給人一個你的猜想,你得展示你認真思考了,雖然你有很多不懂的,但是你的腦子沒有放棄,列一下你目前知道的東西,你自己的結論,和背後的邏輯,這樣,易於別人直接指出你的錯誤是在缺少背景知識,背景知識搞錯了,還是胡亂聯絡,犯了邏輯錯誤

give credit,不管別人是否真的幫到了你,在組會上,在checkin comment裡,要提到別人。

例項2

QA Wilson,多年經驗,愛鑽研,平時愛看政經哲學歷史書,自詡愛智慧求真理。以產品技術百科全書自居。新來一個QA lead,組裡其它人都要聽他指揮。Wilson 很不高興,因為新來的人對那一灘事

什麼

都不懂,但職位比他高,薪水比他高,股票比他多。

QA lead很快的做出了一個決定,Wilson認為抓到了機會,堅持那個決定是錯誤的。一直鬧到VP哪裡,VP把它壓了下去。最後Dev也加入討論了以後,和了和稀泥,沒有給出兩個方案的結論,選了一個不同於QA lead和Wilson的第三方案。

但Wilson不願放棄,花了幾天時間繼續QA lead的方案,以資證明QA lead的謬誤,和自己的正確。VP聽說了以後,大怒,勒令QA manager把Wilson當場開革。VP和我私下談說,誰對誰錯,他一點都不在乎,方案是誰的點子他也沒空記住,他在乎的是把既定方案實現了,最欣賞的是放下自己的點子而去積極實現團隊決定的人。

而糾結誰對誰錯,佔用公司的時間去證明別人錯誤的,零容忍。

結論

知識真理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被捧得很高,知和不知被絕對化,要麼你啥也不懂,得閉嘴聽訓,要麼你是大儒權威,無所不知,舌燦蓮花,言出法隨。

樓主認為,最好的境況在知和不知之間,只要足夠做事,知道的越少越好。能知道30%,就知道該問公司內外的專傢什麼問題,能做結論做事就好,讓別人揹著三兩年就會過時的知識包袱去。

在美國職場,有知識並不是應有的美德,被賞識的是能用有限的知識,做出大家認可的決定,把事做了。不瞭解實情,並沒有失去發言權,說錯了話,一點也不用尷尬,沒人記得住,也沒人在意。

而不說話,會被認為是什麼都不懂,不會或害怕表達,沒有工作激情,即使做出了事,也會有人代表你去廣而告之(就是大家深惡的搶credit)。揪住別人說錯的話不放,或事敗後說你看我當初就不同意的,極惹人厭。

相關的其它不合時宜的信條:“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發言不用權),“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做錯不是吃虧,怕錯不做被人看低),“慎言藏拙”(拙是藏不住的,而藏本身就是拙),“

關公門前耍大刀

”(關公可以給你點建設性意見啊,為什麼要放棄這個機會)

另:個人見解,力求觀點鮮明,但不夠

精練

,見諒,歡迎加入討論你的親身經歷。

關注驕澳妹,獲取更多資訊!

“中國式謙虛”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