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事有趣談:鄭和為何下西洋

明朝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同於其他朝代,他有一隻很完整的海軍,無論從完備程度還是規模上,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當時的航海就意味著能獲得巨大的利益,各個國家都爭先恐後的發展海上力量,為了爭取這塊蛋糕而先後的進行航海冒險。明朝是被稱之為“大航海時期”的,之所以這麼稱呼,是因為在明朝那個時間發生了三大次航海的活動,先是鄭和下西洋,緊接著是哥倫布發現新的大陸,最後是達伽瑪成功上了印度半島,進入東方國家的領土。鄭和下西洋又是這三次活動裡最為突出的一次航海活動,他的航海活動比西方的航海活動至少早了幾十年,先後七次下西洋,出海時間也較長。鄭和的早年活動正史中並無記載,他在元末時期被閹割進入宮中,憑藉著他的聰慧與機靈,被朱棣挖掘,在後來朱棣的軍事活動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之所以叫鄭和,還是拜朱棣所賜。朱棣後來稱帝之後,特地賜給了鄭和的姓,他才有了鄭和的名字。

古代史事有趣談:鄭和為何下西洋

航海業十分發達的明朝,造船技術也是世界一流,因此加速了明朝對外的商業貿易往來。明成祖急需一個在航海方面有著很高造詣的人才對外進行交往,以此來穩住自己的位置,恰好鄭和就對航海有很多研究,於是就帶著朱棣的命令,開始了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肩負著重要的使命,所以明朝政府給他配備了最先進的船隊,錦旗飄揚非常壯觀。當時給鄭和送行的場面很壯觀,和泰坦尼克號相比也毫不褪色,鄭和先是將船開到福建,試一試對船隻的掌握,然後從福建開始向外航行。朝廷在鄭和的身上花費了大量錢財跟精力,而鄭和回報給他們的,也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至今鄭和的故事仍然被人們津津樂道。只要鄭和這個人沒有喪失指揮的能力,那麼鄭和下西洋的數目越高,對國家或者是朱棣就越有利,因為他下西洋無非就是為了這三點。

古代史事有趣談:鄭和為何下西洋

一、震撼其他國家

第一次遠航,鄭和耗費兩年半,所到國家不少,時圍繞在明朝南面的眾多小國家進行訪問交流。第一次下西洋,意義也是十分重大,尤其是對朱棣來說,然而第一次航海,總會遇上一些困難。在行進的途中也不全是好的方面,當時在蘇門答臘島有個叫三佛齊國的小島國,國家裡的大部分透過搶劫往來的船隻來維護國內的經濟。在今天的社會,我們對付索馬利亞海盜是這樣的,我們尊重他們國家的主權所以只有透過保護自己商船的方式,來保護海上運輸。而明朝處理這些事情就簡單粗暴得多。鄭和覺得要是能勸降最好,所以先禮後兵,派人勸服,只可惜這個陳祖義是一個兩面三刀的人,表面一套,背後一套。鄭和也非常清楚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個簡單道理的,對其也加以防備。陳祖義時刻準備著攔截鄭和的東西,鄭和在和陳祖義見面的時候,也是帶了很多人。陳祖義在鄭和前來的道路上也派兵進行了埋伏,不過他們士兵的戰鬥力與大明軍隊不可同日而語,被鄭和軍隊非常迅速的就擊潰了,還抓獲了陳祖義。對於這樣的小國,朱棣處理起來更是乾脆,不服從管理的直接殺掉,只有順服大明的皇帝,才被明朝認可。這件事情沒有經過多長時間,就被眾多的其他小國家知道了,紛紛派出使者前來朝拜,表示自嚮往和平的心情,對明朝的船隊無條件進行開放,方便交流往來。

古代史事有趣談:鄭和為何下西洋

二、尋找朱允炆

站在百姓的立場看,朱允炆還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畢竟他並沒有做什麼危害大家的事情,相反,還積極減少賦稅,幫助人民。朱棣當時打著靖難的大旗,親手將自己的侄子從這龍椅上拉了下來,而朱允炆也在大火中失去蹤跡。朱棣對聲稱朱允炆已死,可是朱棣知道,沒有見到屍首,那他就存在著活著的可能。圍繞在朱棣心頭上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必須找到朱允炆,親自確定他的生死,他才可以放心的坐上皇帝的寶座,鄭和的目的之一也是尋找朱允炆。人的情感都是多樣的,兩種情感相互輔助,要是一旦產生了好奇心,那麼就會想要深入瞭解。朱棣幾乎是在全世界搜尋他侄子的下落,他曾經派人先後三次去日本,目的就是尋找朱允炆。

古代史事有趣談:鄭和為何下西洋

三、利用大海

朱棣一向是個不遵守傳統的人,從他沒有遵守他父親的旨意就看出來了。封建歷史最重要的,人民最看重的,無非是兩個資源,一個是土地,一個是糧食。年輕時朱棣曾到過海邊,他見識過漁民從大海里捕撈魚蝦,滿載著收穫歸來,一望無際的大海像是一個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也不用擔心旱澇災害。大海豐富的海洋資源,吸引了朱棣的目光,透過海洋與海外進行貿易,增加了明朝國庫的收入。隨著海上貿易的不斷完善,帶動了很多人發家致富,除了國家人員,還有民間得到國家允許的商人,他們都可以從事商業。經濟發展,衍生出來中國封建歷史上難得可貴的資本主義萌芽。歷史總是充滿著各種巧合,卻也是冥冥註定。很多事件相繼發生,讓中國的經濟遭遇挫折,更多的海上探索沒有來得及施行。小編認為,鄭和的每一次任務,都是朱棣直接或間接下達的,鄭和也不負所望,雖然沒有找到朱允炆,但是解決了困擾著朱棣的種種問題,促進了明朝的發展。

古代史事有趣談:鄭和為何下西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其他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