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科普|告別盲選,全面解析不同形態、介面的SSD固態硬碟

市面上的固態硬碟品類繁多,在做選擇時,介面型別是必須要考慮的一點。目前固態硬碟按傳輸通道分類有

PCIe

SATA

兩種,而按介面形態可分為

SATA

M。2

U。2

AIC

等幾種

外觀

,那麼這四種常見介面型別的固態硬碟(

SSD

)究竟有何區別,和小

a

一起分別來了解下。

小a科普|告別盲選,全面解析不同形態、介面的SSD固態硬碟

SATA

SATA

既是一種匯流排(通道)標準也是當下運用比較普遍的介面,基本上

2。5

英寸的

SSD

都是在使用該介面。

相容性強,能直接替換筆記本及桌上型電腦中的機械硬碟(

HDD

);

受頻寬限制目前支援

SATA3。0

的介面速度僅能做到

600MB/s

,適用於對傳輸速度沒有很高要求,或一些輕度辦公使用者。

小a科普|告別盲選,全面解析不同形態、介面的SSD固態硬碟

M.2

在說

M。2

介面前,先來說說

PCIe

SATA

一樣,

PCIe

既是當下最新的一種匯流排(通道)標準也是一種介面。

上面提到

SATA

受頻寬限制,即使是最新一代

SATA3。0

最高速度也不超過

600MB/s

,那麼為了擺脫

SATA

的頻寬限制擁有更高的速度,使用更高速

PCIe

是很好的選擇。但

PCIe

體積太大並不不適用,因此

M。2

介面誕生了。實際上

M。2

介面也就是

PCIe

縮小變形了,可以理解為介面的形狀是

M。2

,但傳輸資料的通道是

PCIe

目前

M。2

在企業級和消費級

SSD

使用中已經非常普遍了,且

M。2

有兩種介面定義:

Socket2

Socket3

,可分別走

PCIe

通道和

SATA

通道(在選購中要注意裝置通道),再加上其體積小巧、設計門檻較低,因此它的適用範圍也比較廣泛。基於上述特點,

M。2

介面的固態硬碟適用於對固態硬碟大小體積有要求的移動裝置主機板中,同樣是是目前主流電腦如超薄筆記本及高效能桌上型電腦的主機板都會配置的介面,速度夠快。

小a科普|告別盲選,全面解析不同形態、介面的SSD固態硬碟

U.2

實際上

U。2

介面與

M。2

介面別無二致,不同的是

U。2

介面具備高速低延遲低功耗的特點,且

U。2

介面的固態硬碟體積較大,規格為

2。5

英寸。

目前主要用於伺服器的介面,一些發燒友玩家會選配轉接卡或轉接線,連線到家用主機上,這樣速度快,傳輸穩定。

小a科普|告別盲選,全面解析不同形態、介面的SSD固態硬碟

AIC

作為

PCIe

匯流排

另外一個形態的介面,

AIC

介面要比上述三個介面的

SSD

產品效能更為優越。

AIC

形態的

SSD

具有原生

PCIe

介面,效能更高但成本也很高,現在主要用於伺服器及桌上型電腦電腦,可直連在消費級主機板

PCIe

插槽上,同時頗受對主機效能要求很高的遊戲玩家青睞。

小a科普|告別盲選,全面解析不同形態、介面的SSD固態硬碟

綜合來看,四種

形態

SSD

產品介面及定位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像

M。2

AIC

U。2

這類需要特定的主機板才可安裝,在選購中首先要確定

PC

端支援什麼介面的固態硬碟,然後是用途場景,遊戲、辦公還是其他,綜合考慮更容易選擇適合自己的固態硬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