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曹操十顧茅廬,孔明先生會出山嗎?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一句話簡簡單單地寫出來諸葛亮的一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悲壯的英雄選擇悲壯地離去,病逝五丈原的諸葛亮,真的不知道自己奮鬥一生的結局嗎?不是的,他知道,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罷了!如果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他會如何去選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社會風氣與輿論。東漢末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亂到官位都可以相互買賣。但當時又是一個看重名節的時代,是一個炒作的時代,因為當時選拔官員的制度是舉孝廉。何為舉孝廉,舉就是舉薦,孝是孝順,廉是廉潔。舉孝廉的本意是各個州郡選舉出德行品質優異的年輕人進入官場,服務百姓。但隨著社會的動亂,這一制度不但未能選出品德優秀的人才,反而催生了不少沽名釣譽之徒。這使得當時的社會風氣十分浮誇,文人之間都會標榜自己的德行。社會輿論也會對名分氣節十分重視。諸葛亮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雖然我們認為諸葛亮有豐功偉績,但那也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取得的。故而,諸葛亮多多少少都會被打上重視名節的烙印。另外,當時仍是奉行儒家的時代。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相去不遠,諸葛亮所受的教育一定是引導大家注重名分與氣節的。

然後,我們來說說諸葛亮這個人。諸葛先生是名門之後,父親早亡,與從父一起生活。這樣的人生經歷會使得他內心有一份責任感,一份振興家族的使命感。另外,他的從父官至豫章太守,說明他們諸葛一族還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而在這樣有社會地位的人當中,大家看似不注重入仕為官,但在內心深處還是渴望建功立業,一展雄心抱負的!所以,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好為梁父吟。這表明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華,也從側面告訴我們,他急切地希望得遇明主,迫切地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麼該選擇什麼樣的主公呢?在他的人生經歷及教育指導下,已經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明路。第一,要有正當的名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明主一定要有名分,要有大義。第二,一個自比管仲樂毅之人,定是不可屈居人下,他是不能在其他謀士之下的,所以他的主公必須重視他,重用他。最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一定要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與人生抱負。

按照諸葛亮的要求,我們來分析一下曹丞相與劉皇叔。在當時,曹操身處中央,位列三公,錄尚書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手下文臣武將,不勝列舉。而對比劉備,就要差遠了,屯軍新野,未有寸土之地,文臣武將,屈指可數,僅餘皇叔之名號。然,孔明卻選之。這是因為:第一,劉備有名分,他有皇家血統,是中山靖王之後,而且當時的漢獻帝親口稱其為皇叔,這就是一塊金字招牌,能吸引一批才華洋溢,忠貞不二之謀臣;第二,劉備手下謀臣少的可憐,而且質量還不算高。這和曹操比可是天上地下,不足道哉。可是孔明就是看到這點——人手少,我就是核心——是核心,我就能順利地實施我的主張;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孔明看到自己在劉備這裡能有更大的作為,更能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匡扶漢室!

所以,綜上,我認為即使曹操十顧茅廬諸葛亮也不會出山!

若曹操十顧茅廬,孔明先生會出山嗎?

若曹操十顧茅廬,孔明先生會出山嗎?

若曹操十顧茅廬,孔明先生會出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