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古.古陶瓷)小敘明弘治民窯青花瓷(上)

(格古.古陶瓷)小敘明弘治民窯青花瓷(上)

圖1 明弘治 纏枝蓮象耳瓶

隨著我們對明代青花的講述時間的指標指向了弘治時期。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器又體現出怎樣的特點呢?我們依舊按照以往的方法論沿襲從宏觀到微觀的視角開啟我們對弘治朝青花的審視。我們將從胎釉、器型、青花顏料、紋飾風格內容等幾個方面展開我們的視角。

迄今為止有明確紀年款的弘治官窯瓷器少之又少,其中最著名的“弘治黃釉”小編邀月在流通界都沒有見過哪怕是殘修的整器,也僅僅只有一片壹元硬幣大小的顏色符合弘治雞油黃髮色的瓷片(從明中期窯址層找到,但也不敢肯定一定是弘治本朝)。下面我們以一件博物館藏的弘治青花席紋象耳爐(圖2)開啟弘治青花之旅。

(格古.古陶瓷)小敘明弘治民窯青花瓷(上)

圖2弘治青花象耳爐(博物館藏)

之所以看這麼一件官窯瓷器是因為明代官窯與民窯紋樣、形制經常互相影響。先留一個印象在這裡。後面的講述中您會發現這種互通。

一、弘治民窯青花的胎釉特徵

弘治時期的胎質與瓷釉基本承襲了成化時期的水平。釉層較“空白期”有所增厚且更加細膩瑩潤,總體呈色泛卵青。成化官窯器上的”塗脂感“至此已經消失。弘治瓷器的胎體繼承了成化的高質量,比較潔白。主窯區外圍的偏窯口有些製品胎色灰白,但依然比較細膩。圖3、圖4顯示無論是釉底還是無釉的細沙底胎腳處均顯示出比較潔白的胎色。說明明代中期瓷器的總體質量水平超越明代前期。這也是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的佐證。

(格古.古陶瓷)小敘明弘治民窯青花瓷(上)

圖3 弘治青花小盤胎腳潔白(釉底)

(格古.古陶瓷)小敘明弘治民窯青花瓷(上)

圖4 弘治青花小盤胎腳潔白(細沙底)

二、弘治民窯青花瓷器的器型

明代成化-弘治時期,在瓷器的造型上總體改變了元代厚重、粗壯的風格,傾向於輕巧精緻。“成化無大器”這句話放在弘治朝依然成立。小編從來沒有見過弘治時期有類似明代早期那種動輒28公分以上的大盤、18公分以上的大碗。當然,這不是斷言弘治朝沒有大型器物,只是以此來說明即使有也是非常稀少的。弘治的碗有多種器型:墩式碗、折沿碗、雞心碗、撇口碗是主要型別。其中最具明中期代表性器型是“折沿碗”該器型的口沿已經向外折成水平狀(見圖5)。這個碗型小編邀月多次測試發現碗沿容易損壞而且使用起來也沒有外撇口沿的碗形方便,為什麼會成為當時的主流碗型呢?邀月至今沒有答案。

(格古.古陶瓷)小敘明弘治民窯青花瓷(上)

圖5 弘治青花折沿碗(碗沿折成水平)

弘治的碗基本分為大、小兩種尺寸。大碗口徑均在14。5~15公分之間,控制得非常精準。大碗器型包括:折沿碗、墩式碗、墩式折沿碗。小碗的尺寸就比較寬泛基本在8~11公分之間。器型包括:雞心碗、葵口碗、直口碗等。

相對於碗,盤類器物的口徑與器型的關係就沒有那麼明確。比如折腰盤的器型從16公分到26公分都有(見圖6)。另外也確有個別盤型只見小盤,比如有一種“臥足底”就僅見12公分小盤(見圖7)

(格古.古陶瓷)小敘明弘治民窯青花瓷(上)

圖6 弘治松鶴海水紋青花盤(口徑24CM)

(格古.古陶瓷)小敘明弘治民窯青花瓷(上)

圖7弘治青花臥足底小盤(12CM)

弘治青花瓷器型我們就說完了,本篇也暫告段落。關於弘治青花的繪畫風格和紋飾斷代我們留待下篇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