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創偉業張昕:把握資本的邊界、發掘新興獨角獸企業

同創偉業張昕:把握資本的邊界、發掘新興獨角獸企業

人物介紹—

張昕

同創偉業投資副總裁,金融科技基金負責人

關注金融科技、物流倉儲、企業服務、大資料等領域的早期投資,

為企業提供後續融資,金融

機構業務介紹等方面的幫助。

投資專案:

薪太軟、物聯億達、樂約健康、贏和資訊、中保車服、華控清交、甜新科技、麗海弘金、上海富數、螞蟻必達。

◆ ◆ ◆

獨角獸,這

是一種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虛構生物。

傳說中,獨角獸極其罕見,而現身於世時都帶有特殊的寓意,比如將有聖人出世等等,常常是希望和積極的象徵。

獨角獸企業也被賦予了同樣的含義,在投資眼中,獨角獸企業起碼是行業的顛覆者和開創者,一旦能夠捕獲,便能獲得成百倍的回報。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資本市場不是在投資獨角獸就是在準備投資獨角獸,那些手握大量獨角獸的機構也就自詡站在了創投機構的頂端。一夜之間,貌似所有人都在談論獨角獸,以至於獨角獸的戰場異常火熱,不只是各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更是背後創投機構的明爭暗鬥。

同創偉業投資副總裁兼基金負責人張昕也是同樣是尋找獨角獸的那一個投資人。不過,和其他過分狂熱追逐獨角獸的投資人相比,張昕要冷靜許多。在他看來,資本的力量本身是有限的,要選好下一個獨角獸,絕不是能夠靠錢砸出來這麼簡單。

— 1 —

認識資本力量的有限性

把握好資本的邊界

多年的投資經歷下來,張昕認為作為投資者,應該擺正自身的心態,認識到資本和企業之間的界限和資本力量的有限性,投資人是創業者的陪跑者,不能喧賓奪主。

怎樣看待資本和企業的界限,張昕認為這需要從三個角度去理解。

第一個角度,就是要做好受託人的角色。

投資機構的資金來源於出資人,這些資本並非投資者個人的所有物。相反,投資者基於信託的義務作為管理者,幫助出資人去使用這些龐大的資金,並讓資金升值。

第二個角度,就是要做好投資人的角色。

要求投資人在掌握資金時抱著謙卑審慎的態度,不能損害LP的利益謀其個人的福利。創業者在面對投資人時常常客客氣氣、謹小慎微,但創業者客氣的態度面向的是投資人所代表的投資機構,而非投資者個人。因此投資人切不可迷失心智,對企業的發展胡亂干預,要時刻保持著自律意識。

第三個角度,就是要做好旁觀者的角色。

這要求投資人意識到資本力量的有限性、認識到資本並非無所不能,其中最為直觀的例子便是前幾日突然倒下的同程生活。同程生活2017年成立至今,先後獲得過八輪融資,出資者不乏騰訊、微光創投、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元禾控股、真格基金等明星機構,其自身估值曾高達數十億美金。“無數資本瘋狂加註,可燒光了投資人的錢該倒閉還是倒閉了。”在張昕看來,資本力量是有限的,不能太過狂妄,要尊重社會的基本價值和執行的規律,很多專案並非靠燒錢就能成功的。

在把握好資本和企業界限之上,張昕認為投資人要擺正自身的投資心態,要作為創業者的陪跑人,幫助企業的發展。

“因為創業者是1,投資者是1之後的那些0。沒有創業者的靈感和火花,沒有創業者自身敢於冒險開拓創新的勇氣,有著再多的資金也終究是空有一串的數字。”

如何做好企業的陪跑者,如何助力創業者不斷向前邁進,張昕認為可以從三個大的方向去考慮:介紹業務、幫助融資和心靈按摩。

前兩者很好理解,也是諸多投資機構會幫助企業成長的方法,至於心靈按摩,則是陪伴創業者成長的重要一環,因為“創始人本身是孤獨的,創業本質上是一種非常孤獨的行為,因此投資人需要為創業者提供心靈上的支援”。

不過張昕表示,即便創業者很信任投資人,但也不能模糊投資者和創業者之間的界限,“實際上創業者內心是有想法的,很多時候只是非常孤獨來尋求投資人的傾聽”,所以投資者不能在這時候給創業者添亂,不能夠影響創業者,最好便是給出一些中立的意見或者是推薦一些專業的機構給創業者幫助他解決相關的問題。

— 2 —

三維度發掘獨角獸

看重企業社會效益

意識到資本的力量有限,把握住資本和企業之間的界限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能夠尋找到合適的專案,尋找到合適的創業者。對於張昕而言,尋找的合適的創業者並非易事,尤其是當他非常想尋找出未來某行業可能出現的獨角獸時。

張昕表示“尋找獨角獸既是一個現實問題、又是一個個人的夙願。”

現實問題來源於投資人的責任和義務,同創偉業所投專案中,去年IPO企業13家,排名全國第五,今年預計IPO23個專案,數量將進一步上升。雖然在外界看來,一年有著如此多的專案IPO已經非常值得驕傲,但在同創偉業內部,IPO數量雖多卻回報不大,單個專案的盈利並不高一直是其痛點問題。

“為什麼盈利不足?因為專案市值沒有高度上漲。為什麼沒有高度上漲?因為上市前市值已經很高了。所以與其投幾個能夠上市但盈利不夠的專案,不如發掘具有潛力的獨角獸,實現單個專案的高度盈利。”比如知名獨角獸大疆,2013年其估值3億美元、2017年是150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市值將超過1000億美元,一旦上市早期投資機構將收穫鉅額回報。

個人夙願則來自於獨角獸企業本身所帶來的改變。“投資圈裡是這樣認為的,凡是能夠成為獨角獸的,至少能夠改變行業,也許能改變社會,說不定能改變世界。”因此從個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的角度,作為投資人能夠實打實為社會做出效益,甚至能夠改變社會的確讓人心潮澎湃。

如何尋找獨角獸?張昕有著自己的方法論。

在他看來,判斷獨角獸企業要綜合兩個維度,第一便是創始人的立意和定位,這與創始人的創業初心有關。一個單純想賺點錢實現個人財富積累和創始人和一個想要改變行業、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創始人,這兩個創始人的初心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第二,需要企業能三觀正確,確實能夠給社會的發展帶來效益。三觀正確並非空談,創業者的初心和使命都應該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前進方向的,符合社會價值觀的,此前就有過德州撲克的創業者雖然拿到了其他機構投資,但最終因為涉及賭博被公安機關查辦的例子。

張昕目前投資過的案例中,頗具未來行業獨角獸氣質的便是樂約健康專案。樂約健康運用網際網路技術直連醫療機構,為各地衛健委和醫院搭建和運維商保智慧化結算平臺,推進“保險+醫療”深度融合發展,基於醫療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為保險機構提供智慧核保,智慧理賠以及健康險產品的創新設計及精準定價服務。

具體而言,在醫療保險領域裡,由於商業保險公司和醫院的資訊不互通,商業保險公司並不清楚被保人真實的身體狀況。某些不誠實的投保人會讓受保人隱瞞資訊,帶病投保,進而增加保險公司額外的成本。為了解決成本問題,保險公司只能將額外的成本轉移給全部的投保人承擔,即100個人員需要為5個人員的撒謊成本買單。

樂約健康透過打通保險公司和醫院之間的資訊渠道,匯聚患者資訊,這可以進一步幫助保險公司為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保險計劃,進而能夠降低社會總成本,為社會創造效益。

— 3 —

看好金融科技領域

發掘隱私計算潛力

除了在醫療健康領域進行相關的佈局,張昕認為在未來中國獨角獸企業將很大機率出現在金融科技領域。

如何定義金融科技呢?張昕認為“理解金融科技最為實質性的要關注到其發展的核心動力來源是什麼。這一點在國內和國外是不同,國內來自於科技本身、國外來自於金融本身。”

在美國,金融科技的本質發展動力在自於金融。

美國地區目前金融科技領域融資火熱的企業大多數是我國過去曾經嚴厲打擊過的型別,比如小額貸款業務、高利貸業務等等,美國地區的方式是透過網際網路的方法改造金融行業業務生產流程,減少相關的環節,利用資訊科技在傳統業務上超越過去的金融機構,進而取得高速增長的結果。

在我國,金融科技的本質發展動力在自於科技。

高利貸等行為是被歷來禁止的,尤其是在國家整治規範網貸公司後,機構想透過簡單的科技改造自身的生產流程,進而取得利滾利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因此,國內日後金融科技發展的核心動力來自於科技端,來自於資訊科技領域的突破,進而結合金融領域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科技端的核心動力會讓中國日後金融科技的發展更為偏向於TOB領域,因此從消費者的視角來看,會感覺金融科技領域創新不大,但實際上在這一領域國內一直是在日新月異變化的。”

張昕目前較為看好的科技創新,便是隱私計算。隱私計算是指一種由兩個或多個參與方聯合計算的技術和系統,參與方在不洩露各自資料的前提下透過協作對他們的資料進行聯合機器學習和聯合分析。隱私計算的參與方既可以是同一機構的不同部門,也可以是不同的機構。在隱私計算框架下,參與方的資料明文不出本地,參與方只交換密文形式的中間計算結果或轉化結果,不交換資料,保證各方資料不露出。隱私計算可以在保護資料安全的同時實現多源資料跨域合作,以破解資料保護與融合應用難題。

張昕認為,資訊本身具有公共屬性,因此一旦被買家購買後可以重複使用、甚至還能二次販賣,這就使得當下各種資料平臺拼命加高自身的資料壁壘,防止資料洩露,導致整個市場上的資料出於割裂的狀態。隱私計算可以很好的解決資料不互通的問題,它能夠將明文變成暗文,資料雙方使用暗文進行計算,輸出明文結果。暗文的本身並不能夠被其他機構破解,這就解決了資料割裂的問題。

資料整合帶來的潛力是無限的。比如在營銷端,透過資訊整合,進而透過各類隱私計算得出使用者精準畫像後,產品公司能夠更好找到自身的使用者;在醫藥端,透過隱私計算估計出未來某種疾病的發病率可能上漲,醫藥研發企業能夠提前開發藥物應對市場需求;透過收集和分析使用者的行為和發病資訊,商業保險公司或許更能夠推出個性化的保險產品等等。這些都將是隱私計算帶來的可能。

“在未來真正大資料時代,像銀行、醫院、政務等基礎資料節點可以放心的把部分資料給予社會使用,這些不同的資料流最終會形成一片汪洋大海。只要資料足夠多、足夠廣,相信未來不同的行業裡將會形成一家又一家的高新企業,金融科技便是其中之一。相信在那個時候,公眾便能充分享受到真正大資料時代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