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地區很久以前曾經是一片海,而即墨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

馬山石林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城西約7公里的

馬山

,由4個相連的山包組成,形如馬鞍,故又稱“

馬鞍山

”,最高峰海拔211米。山之西南部因

岩漿

冷凝,多為灰綠、灰褐色,為約1億年前

岩漿

湧出地表冷凝而成,形成四方

柱狀節理

,株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令人望而生畏,故名“馬山石林”。

嶗山地區很久以前曾經是一片海,而即墨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

馬山

雖小,在當地的名氣卻不小。當地有民謠雲“泰山雲雖高,不及東海嶗。

嶗山

雲雖高,只及馬山腰。”馬山在當地人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其實離其不足百里的嶗山,無論是知名度還是高度,都在馬山之上。之所以會出現“嶗山不及馬山高”的民謠,是因為當地人曾以嶗山的山頂發現

海蠣子

的化石,而馬山上也有海蠣子化石,卻是在馬山的半山腰處。由此當地的人們推斷,很久以前嶗山地區曾經是一片海,而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只不過歲月變遷滄海變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那“嶗山只及馬山腰”的傳說,也就不足為奇了。仔細觀看,這些沉寂上億年的石頭似乎也是有生命的,石頭上有許多自然形成的逼真畫面,似乎在向人們傾訴。筆者與同行的保護區管理人員交談時,他也為這剛剛發現的秘密而震驚。或者,在人們的保護與仔細的發現研究中,馬上石林會“道”出更多的秘密。

嶗山地區很久以前曾經是一片海,而即墨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

筆者現場看到,

柱狀節理

石林多發育於

玄武岩

中,一般呈六稜或五稜柱狀,而馬山石林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

地質學

中較為罕見。

嶗山地區很久以前曾經是一片海,而即墨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

馬山

除了4個相連的山包外,還另有一個小山丘,當地人習稱“小土山”,在馬山

國家地質公園

建立之前,這座小山丘是當地人建房石料的來源,所產石料質地優良,當地人稱為“馬山石”,如今的“馬山石林”景觀,便是這個小山丘的截面。

嶗山地區很久以前曾經是一片海,而即墨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

據考證,此山是1億多年前由火山岩漿冷凝而成,現裸露部分高達28米,厚約 30米,跨度達 150米。柱狀節理石柱群由無數根直徑一米左右、呈四稜、五稜或六稜柱狀的單個柱體緊密排列組成,氣勢雄偉,非常壯觀。柱體內含有許多

安山岩

氣孔

晶洞

,洞內有大量的

方解石

冰洲石

晶體,呈菊花瓣狀,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尤其在安山岩中,發現此

柱狀節理

在我國尚屬首列,是世界柱狀節理石柱三大奇觀之一,從規模和科研價值上,都可與世界聞名的英國

玄武岩

狀節理“巨人堤”和美國

響巖

體柱狀節理“

魔鬼塔

”相媲美。宋忠昇編輯/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