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坐擁天下後,朱元璋還有一個巨大的焦慮,那就是他老朱家能否千秋萬代。

為此,他不惜廢除宰相制度,增加自己的工作負荷,強化皇權。為了讓皇子們擺脫老朱家世代

“文盲”

的帽子,他花費重金在宮裡修建大本堂,取古今圖書置於其中,延請當時名儒,如宋濂、詹同、“吳中四傑”等為皇子們講解四書五經,教授治國之道。同時,讓那群替自己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兄弟,如功臣徐達等教授皇子們武藝。這樣,皇子們就能文武兼修,學貫古今了。

在他的悉心培育下,長子、皇太子朱標除了缺乏點殺伐果斷的霸氣外,各方面基本都符合朱元璋心目中大明儲君的標準。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朱元璋滿心以為自己一手打造的大明帝國後繼有人時,老天爺卻跟他開了個玩笑。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去世,年僅38歲。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懿文太子朱標,圖源:影視截圖。

這一年,朱元璋65歲。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本身就足以讓普通人撕心裂肺。不過,擺在朱元璋面前的,除了有如常人般的痛苦哀傷外,似乎更有些老子費盡千辛萬苦打下江山,到頭來卻是一場空的窘迫。

在號啕大哭一場之後,他的思想產生了質的變化。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殺伐果斷,這個標籤幾乎是歷史上開國皇帝的共有特徵,明太祖朱元璋更堪稱其中的代言人。不過,皇太子的驟然離逝,卻讓處於暮年的朱元璋少了幾分以往處理政務時的果決。

關於朱標去世後,誰將繼承老朱家江山的問題,朱元璋表現得尤為矛盾與焦慮。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晚年的朱元璋,圖源:影視截圖。

在他下令編撰的《祖訓錄》(《皇明祖訓》試行草案)中,有這樣的記載: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因此,皇太子朱標去世後,按照朱元璋自己定下的規矩,老二秦王朱樉理應頂上,成為下一任大明儲君。

不過,老二朱樉到底是個不省心的。早年間秦王剛就藩時,朱元璋曾指示他,關中百姓因元朝暴政,不甚疲憊,宜在封地裡休養生息。但他到了地方後,仍大興土木,修建宮室,勞民傷財。就在朱標去世前一年,他還因為過失太多,差點被提前削藩。

這樣的皇儲人選,顯然是極度不受朱元璋待見的。

但皇帝說過的話就是聖旨,不容更改。更何況是那份被他勒令永世不得修改,作為後代行事最高準則的《祖訓錄》!所以到底選誰當繼承人,朱元璋心裡極度矛盾。

他決定將這個困擾自己多時的大問題,拿到朝堂上討論。畢竟大明未來的皇帝,不僅是屬於老朱家的,更是領導天下的。作為輔弼君主執政的大臣,他們也有發言權。

或許是看出朱元璋的無奈和矛盾,也擔心隨意投票決定哪位藩王晉升皇太子,會引起其他藩王日後的打擊報復,大臣劉三吾趁機進言:

“皇長孫四海歸心,皇上無憂矣!”

言外之意是讓朱元璋跳過兒子這一層,選擇長子嫡孫,免去兄弟鬩牆的隱患。

由於太子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早已去世,再加上朱標原配常氏去世後,側妃呂氏被扶了正,因此,太子朱標家的老二朱允炆,也自然升格成嫡長子,成了朱元璋選定儲君的唯一人選。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太子朱標去世五個月後,太子次子、時年16歲的朱允炆順利晉位皇太孫,成為朱元璋百年之後,大明帝國唯一的合法繼承人。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既然已經選定了繼承者,朱元璋也就不作他想了。此時的他,已然不如當初第一次冊立皇太子時那般意氣風發、精力旺盛了。

太子朱標的早逝,再加上前些年髮妻馬皇后的猝然離世,讓年過花甲的朱元璋似乎也感覺到死神正在向自己招手。

在確立好新的繼承人之後,他首先要做的便是找人算命。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洪武中,朝廷訪求通曉歷數、數往知來、試無不驗者,必封侯,食祿千五百石。”

朱元璋需要知道自己還剩多少時間,剩下的這點時間還夠不夠他再培養出一位標準極度接近朱標的大明帝國接班人。

然而,這對於早年間驅逐蒙元勢力、滅陳友諒、平張士誠的朱元璋來說,太反常了。

畢竟在朱元璋功成名就的道路上,他所遇到的對手無一例外都成了他的手下敗將。似乎在這天地間,

“老子天下第一”

才是對朱元璋長久以來心態最佳的寫照。但這次他悉心培養的太子先他而去,那種突然跌落到谷底的失落、迷失,似乎又在警示他,原來一個擁有凡塵俗世間至高無上權力的人,終究也會塵歸塵、土歸土。到時候他將以何種面目迴歸歷史?而他打下的江山,後代是否又能完好無損地守住?能守多久?能千秋萬代嗎?這些,朱元璋都不曉得。他只知道,他解答不了的,神也許可以。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圖源:影視截圖。

對於朱元璋花大力氣求仙問道、迷信命運的做法,來自山東的國子監學生周敬心卻持有不同意見。

周敬心認為,

國祚長短,在德厚薄,非歷數之可定。三代有道之長,固所定論。三代而下,深仁厚德者,漢、唐、宋而已。因此,朱元璋若想祈求國祚綿長,大明江山千秋萬代。

按周敬心的思路,那就要像漢高祖那樣對功臣寬仁,像唐太宗那樣施行仁義,像宋太祖那般誠心愛民。

很顯然,朱元璋做不到。

且不說他是否誠心愛民,單殺戮功臣這條就直戳朱元璋的心窩子。若按以往,敢如此觸犯龍顏者必死,但他這次並沒有舉起屠刀朝周敬心砍去。

原因其實很簡單。此時的朱元璋很迷茫,他並不清楚在他之後,大明帝國應該如何繼續正常地運轉下去。也可以說,他對自己選擇的這個皇太孫朱允炆信心並不大。儘管太子朱標生性文弱,但好歹也目睹了朱元璋等人創業的艱辛。這一點,在朱允炆身上不曾體現。從小成長於深宮的

“皇三代”

,哪會懂得祖輩用命換來的這份家業到底有多重。

朱元璋儘管失去一定的自信,但他始終堅信,大明江山不僅是他的私產,也是老朱家整個大家族所共有的。周敬心的話雖然讓人聽起來不舒服,但好歹也是為了守護老朱家的家業出謀劃策,朱元璋豈有殺他的道理?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周敬心的話,也讓朱元璋意識到,僅憑一己之力將大明帝國未來數百年的事情規劃、安排妥當,這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麼順利完成皇權過渡,便是朱元璋能為守護大明江山盡的最後一份力了。因此,如今的他,不得不再次以身作則,用好殺的形象,像當年教育太子朱標那樣,替皇太孫朱允炆把權柄上的

一根根地擼乾淨,以保大明家天下千秋永固。

於是,有些人就不得不死了。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在錦衣衛指揮使蔣瓛的狀告下,明初四大案之一的

藍玉案

拉開了序幕。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驍將藍玉,圖源:影視截圖。

以涼國公藍玉為首的一公、十三侯、二伯,被冠以謀逆大罪,誅滅九族。受藍玉案牽連的官員、百姓更是不計其數,甚至連只是給藍玉題過畫的人也照殺不誤。事後連監斬官也難逃一死。此案波及影響甚廣,堪比早年間朱元璋為廢除宰相制度而一手策劃的胡惟庸案。經此一難,明初勳臣集團幾乎全員喪命。

關於藍玉謀反,史學界一直沒有公論。在朱元璋親筆撰寫有關藍玉謀反案的著作

《逆臣錄》中,藍玉謀反無非就倆原因,一是嫌官小,認為自己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完全可以做太師;二是受自己親家、胡惟庸案要犯葉升的影響,覺得皇帝開始不信任他,決定先下手為強。

作為本案唯一可靠的官方著作,《逆臣錄》中並沒有提及藍玉對本案的辯解與招供。就衝朱元璋早年間對功臣的殺戮,藍玉選擇造反的可能性不可謂沒有,但這一切終歸只是可能。若按《明太祖實錄》的說法,藍玉想要謀反的原因可就不只那兩條了:

藍玉謀反,其罪七也。

其一,胡、陳之反,玉嘗與其謀;其二,又自恃功伐,專恣暴橫,畜莊奴、假子數千人出入,乘勢漁獵,嘗佔東昌民田,民訟之,御史按問,玉捶逐御史;其三,及徵北還,私其駝馬、珍寶無算,夜度喜峰關,關吏以夜不即納,玉大怒,縱兵毀關而入;其四,會有發其私元主妃者,上切責之,玉漫不省;其五,嘗見上,命坐或侍宴飲,玉動止傲悖,無人臣禮;其六,及總兵在外,擅升降將校,黥刺軍士,甚至違詔出師,恣作威福,以挾制其下;其七,至是徵西還,意覬升爵。

其中第一條和第七條可呼應《逆臣錄》中藍玉謀反的原因記載,而其他罪名只是說明藍玉在立下戰功期間,野心也不斷膨脹,驕縱不法,肆意妄為。藍玉的這些問題,固然有他自己性格的原因,但這些若算是其蓄謀造反的原因,那恐怕朱元璋一家子早就昇天了。

那藍玉為何還是被朱元璋當成了皇帝權柄上的

,被毫不留情地拔掉?這大概跟他與皇室之間的關係有關。

世人皆知,藍玉是明初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內弟。藍玉之所以有日後的成就,全憑常遇春的提攜。而常遇春的女兒即太子朱標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因這種帝室與功臣二代結合的政治聯姻,太子朱標活著的時候,也得尊稱藍玉一聲舅舅。儘管藍玉隨著軍功的累積,多有不法,但好歹也是在軍中威望甚高的宿將,對於朱元璋培植太子黨勢力,促成大明皇權交接具有不可輕視的作用。因此,藍玉再放肆,朱元璋也沒打算動他。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常遇春,圖源:網路。

但朱標死後,朱允炆成為皇太孫,藍玉的作用在朱元璋看來,已經發生了變化。

皇太孫朱允炆的生母不是太子妃常氏。藍玉雖然名義上仍是朱允炆的長輩姻親,但倆人壓根沒有血緣關係。而太子妃常氏留在世上的皇子,除了朱標早逝的嫡長子之外,還有一個比朱允炆略小的朱允熥。這就足以引起朱元璋的擔憂,畢竟從宗法的角度而言,朱允熥也是朱標的嫡子,且就血緣而言,他比朱允炆更靠近藍玉。

此外,朱元璋當然還擔心朱允炆將來無法駕馭悍將藍玉,引發朝局動盪。

所以,

藍玉必須死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僅僅除掉藍玉,還不足以確保大明江山安然無恙。在預感自己時日無多,以及擔憂朱允炆毫無理政能力的情況下,晚年的朱元璋精神高度緊張。

根據史書記載,朱元璋晚年基本處於

“中夜寢不安枕”“四夷有小警,則終夕不寢”

的狀態。緊張、睡眠障礙、易驚醒,再加上藍玉案時過度聯想,以及事後後悔、擔心多慮,種種跡象表明,晚年的朱元璋極有可能患上現代醫學所說的神經衰弱症。

這種腦力運動過度導致疲勞的現象,足以使得曾經殺伐果斷的英主,做出匪夷所思的抉擇。

正如學者黃波所言,一個被幻滅感折磨卻又掌握巨大權力的老人是可怕的,加之他天性中有嗜殺的成分,晚年的

朱元璋行事不可以常情常理揣度,就是一種必然了。

於是,朱元璋在他自己認為

的道路上義無反顧地前行,他要與時間賽跑,盡一切可能留出一片太平、趁手的江山給皇太孫朱允炆。

洪武二十六年七月,朱元璋突然下令,

“藍賊為亂,陰謀敗露,被族誅者達一萬五千人。自今日起,胡黨、藍黨之徒一概赦免,不再追究。”

胡惟庸案爆發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雖牽連致死者超過三萬人,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殞命於洪武十九年以前。只有一個與藍玉案相關聯的葉升,斃命於洪武二十五年,說明朱元璋本來就想留道口子作為誅殺功臣的機會。學者認為,經過這次藍玉案,明初功臣皆毀於此,朱元璋清除大臣勢力、強化皇權的目的已經達到。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朱元璋於胡惟庸,圖源:影視截圖。

而朱元璋叫停繼續追究胡黨、藍黨成員,是因為在這次誅殺中,百姓所佔的比例更大。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朱元璋晚年不管殺誰,都是為了權力交接不出問題。如今,屠戮受牽連的百姓,意味著會引發民亂,刺王殺駕的風險加大,這無疑大不利於皇權傳承。

但是,該殺的人還得殺,只是要有針對性地殺。

在藍玉案之後,馮勝、傅友德兩位素有聲望的開國功臣死於非命。在後世記錄的評價中,這兩人無一例外都獲得了朱元璋的高度評價。在《明史》中,記載著朱元璋曾說過

“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

;而另一位大將馮勝,《明史》的記載則是

“馮勝、傅友德,百戰驍將也。”

考當日功臣位次,與明太祖褒美之詞,豈在湯和、鄧愈下哉?

簡而言之,兩人都是對大明開國有著極大功勳的人物。更為有趣的是,這二人與藍玉一樣,都是皇親國戚。

馮勝的女婿是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而傅友德的女兒也嫁給了晉王世子朱濟熺,與晉王成了親家。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明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圖源:網路。

周王朱橚在鎮守河南時,就曾擅離封地,跑去拜見岳父馮勝。而晉王與傅友德是親家,事發前曾在晉王封地附近練兵。一旦朱元璋撒手人寰,這兩個身經百戰且與握有雄兵的藩王過從甚密又有血緣關係的老將反了,那可怎麼辦?

因此,這二人即便沒有謀反之心,也被朱元璋以未雨綢繆的方式,當成皇權上的

拔掉。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對於爺爺朱元璋盡力為自己鋪路,身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卻有著不同的見解。

儘管他久居深宮,但眼光的毒辣還是繼承了老朱家的傳統。史書記載,他曾質疑祖父朱元璋大封諸子、藩屏皇室的政策。他說:

“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

這一下子居然把殺紅了眼的朱元璋問住了。

誠然,有外姓侵犯皇權,家族內部可以一致對外,但如果皇族內鬥,禍起蕭牆,誰又能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呢?

但朱元璋已經分封出了這麼多的皇族藩王,想要一夕之間推倒重來,談何容易。況且,手心手背都是肉,殺功臣可以,殺骨肉怎麼行?朱元璋始終明白“虎毒不食子”的道理。

然而,皇太孫能否安穩地繼承皇位,這是與大明江山能否千秋永固息息相關的大問題,可馬虎不得。

在整理了前期撰寫的《祖訓錄》後,一份只適用於約束皇族的條約——《皇明祖訓》橫空出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新修訂的《皇明祖訓》中,朱元璋特別制定了包括皇太子在內的諸皇子親王的制裁辦法,並嚴正申明:

“一字不可改易。”

或許朱元璋本人也曾思慮過這種方法不見得管用,可是歲月催人老。面對自己曾經犯下的大封諸子的

錯誤

,他也只能尋求這種看似最簡單有效的管理方法。只要他還活著,他的兒孫們就不敢胡來。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燕王朱棣與姚廣孝

,圖源

影視截圖

但這頂多只能給年邁的朱元璋帶來片刻間的精神放鬆。偌大的帝國,風雲變幻,只要皇太孫一天不登基,朱元璋的煩惱就會與日俱增。但皇太孫登基,意味著朱元璋的生命就此終結,兒子們會不會就敢亂來了?這一點,朱元璋或許未曾細想。

隨著敏感的神經越來越脆弱,老皇帝的情緒陰晴不定,對於一些事情的處理更是不勝其煩。極度緊張的大腦,令他無法再理智地判斷是非。只要有危害到大明江山社稷傳承的可能,老皇帝必然從重處理。

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王朝爆發了因地域差別引起的科考舞弊案——南北榜案。

這一年,大明科舉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考中科舉的52名進士(包括頭甲三名)全是南方人。北方學子一律名落孫山。

在中國科舉歷史上,南方和北方的文化水平不同。宋代以後,南方學子在科舉考試上都要比北方人更加有優勢。因此,出現進士南多北少的局面也正常。但這次科舉,南北差異是史無前例地大,這就必然引起北方學子的不滿,認為是地域歧視。

敏感的朱元璋立即命令由上一屆大明狀元張信會同其他官員,組成聯合調查組,處理此事。但大家審來審去,都認為此次考試並無徇私舞弊。結果一經公佈,引起軒然大波。由於民怨始終沒有很好地平息,朱元璋那條敏感的神經又繃緊了。

或許在他看來,科考的真實性已經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千萬別因一場科考,引發社會動亂,危及大明帝國,那麼他奮鬥這一輩子,還有什麼意義呢?

於是,學子怨變成了百官哭。負責調查科考舞弊案的一眾官員,包括此前科舉新中的狀元,通通都被他開刀祭天,以平民憤。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做完這些,長期被困在“心牢”裡的朱元璋也徹底累倒了。洪武三十年十二月,朱元璋得了一場重病,隨時都有駕崩的危險。

但他要做的事情還沒做完。

儘管身患重病,他始終沒有放棄思考皇權傳承的紕漏。大概在回顧自己此前鋪路的全部工作後,朱元璋猛然發現自己從未插手過後宮。而後宮干政,影響皇權,歷史上時有發生,甚至有大膽的後宮之主膽敢自立為帝。這種狀況,朱元璋不願看到。

在馬皇后去世後,大明六宮的攝理權力一直在李淑妃手上。儘管李淑妃是朱元璋的妃子,名義上的皇太孫祖母,但年齡上與太子朱標相差無幾。倘若自己突然駕崩,如此年富力強的太皇太后,必然是皇太孫執政道路上的

“定時炸彈”

不殺的話,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緊張、猜疑、多慮,莫名其妙地讓這個後宮女人成了皇權交接的又一犧牲品。

其實,無論朱元璋再怎麼殺,他的信念中依舊會殘存著不安的成分。精神摧殘,體力不支,他也終將註定要帶著遺憾離世。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駕崩。

歷史疑團:解開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之謎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圖源

網路

臨終前,他還不忘最後再帶走一波他認為對皇權有所威脅的後宮女人,然後親手將那根已經被擼光了

的皇帝權杖交給朱允炆,略帶遺憾地合上雙眼,完成了他一直放心不下的交接任務。

而日後的事實總是在不經意間狠狠地抽他倆耳光。或許因為沒有了

,原來不太好抓的皇帝權柄變得異常滑溜,皇太孫抓不住,丟了。

不過,朱元璋所盼望的老朱家天下福壽綿長,負責造反的朱老四——燕王朱棣和他的子孫們倒是幫他完成了心願。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去世後,又存活了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