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大唐才子李白的坎坷人生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些小學時候就耳熟能詳的詩句,正是出自盛唐大詩人李白之手,李白又被稱為詩仙。顧名思義詩仙定是瀟灑狂放,沒有任何憂愁,一生逍遙自在。其實不然,李白一生可謂活得跌宕起伏,最後竟鬱鬱而終。

《新唐書》中稱李白是興聖皇帝九世孫,如果這個說法屬實,那麼李白就和李唐皇室同宗,比唐玄宗李隆基高三輩,但是唐朝時候妄稱自己李姓或是沾親帶故的太多,所以皇室不但不給予恩澤,甚至懶得去追究這些李姓人的責任。

李白自己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好像是自學成才。大家應該都記得小學學過一個故事,名字叫“鐵杵磨成針”,說的正是李白,李白小時候特別調皮不愛學習,有次翹課去河邊玩,看到一個老婆婆拿著一根很粗的鐵杵在石頭上磨,李白問她為什麼要磨鐵杵。老婆婆說要用來做繡花針。鐵杵如何能磨成繡花針呢?老婆婆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一語驚醒夢中人,李白從此發奮讀書,據說他十歲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毛筆筆端開出了花朵,從此開始了他妙筆生花,詩賦日月的詩人生涯。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懷著滿身的抱負踏上了去長安的路,寫詩顯然不是他的終極目標,他的目標是先秦時期蘇秦那樣的人物。大丈夫生來就是要為國家成就一番宏圖偉業的,寫詩就當做自己的愛好吧。

初到長安的李白還是比較幸運的,先後得到了道士吳筠和玉真公主的推薦,又認識了賀知章。李白終於見到了居於九天之重的唐玄宗,據說唐玄宗非常賞識李白,親自為他調製羹湯,並封他為翰林供奉。如果事情順利發展下去,那麼李白也許會在宮中壽終正寢,那麼世間就少了個放蕩不羈的詩仙了。

但是此時的唐玄宗沉迷於楊玉環的美色,已經不是那個勵精圖治的李隆基了。李白就是他們尋歡作樂時候的專屬填詞者。有次醉酒後,唐玄宗讓他作詩助興,李白提了一個要求,讓楊玉環給他研墨,高力士為他脫靴。假如唐玄宗能夠使李白施展平定天下的才能,李白也許未必會沉湎酒鄉,凌辱權貴。這只是不甘心被豢養和視為弄臣的一種報復而已。

得罪了楊貴妃跟高力士的李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被放還。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大唐才子李白的坎坷人生

李白又開始自己的遠遊歷程,並在洛陽結識了杜甫,兩人一見如故,真的是惺惺相惜,相見恨晚。兩人攜手一起遊歷,並在梁宋認識了高適,彼時的高適還是一個毫無建樹的毛頭小子。三人一起遊歷,高適深受其兩人的影響,後來也成了一代大詩人。

不久爆發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四川,李白按耐不住那顆報國的雄心,已經隱居的他成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但老天似乎又跟我們的詩仙開了個玩笑,李白這次站錯了隊。太子李亨繼承了皇位,李白淪為了階下囚。謀反屬於不赦之罪,幸好這次打敗李璘的是當年蹭酒喝的高適,因此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被流放夜郎。

行至巫山時,皇帝頒佈了赦免令,詩仙一激動寫下了那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可見當時詩人的心裡是極其複雜的。

後來李白回到了長江下游,屢次向當政者上書,表示自己願意為國家效力。但是因為有前科,再沒人理會他了。詩人的生活變得異常艱苦,761年,六十一歲的老詩人拖著老病的軀體從金陵到當塗投奔族叔李陽冰,第二年就死在了這裡,終年六十二歲。

魯迅曾經說過,人們只看見了李白喝酒耍癲的一面,卻看不到李白不喝酒不耍癲的一面。無論如何李白的生命永不單調,永不寂寞,永遠是那個“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李白,更是那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李白。是在大喜大悲中,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完成了生命的極致和天才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