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初年各省團練多達92支,為何只有湘軍成功了?

咸豐皇帝登基時,內憂外患,但對清朝來說,太平天國運動首當其衝,咸豐皇帝本以為八旗和綠營能迅速消滅農民起義軍,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太平軍無法消滅農民起義軍,反而愈演愈烈,危及統治,在無奈之下,咸豐皇帝打破了罐子,命令各省組織集體訓練。

咸豐初年各省團練多達92支,為何只有湘軍成功了?

咸豐皇帝登基時,內憂外患,但對清朝來說,太平天國運動首當其衝,咸豐皇帝本以為八旗和綠營能迅速消滅農民起義軍,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太平軍無法消滅農民起義軍,反而愈演愈烈,危及統治,在無奈之下,咸豐皇帝打破了罐子,命令各省組織集體訓練。

咸豐皇帝在詔書中反覆強調:“總督、總督應分管,各司其職,各司其職,各顯神通,或建村至君浩,團結各村為要塞;或嚴守危關,暗中捉拿叛徒,如果什麼都沒有,大家都會安居樂業,如果有了,五個衛士就發財了,所有的資金都由紳士掌管,而不是由小吏掌管,所有的團都不允許遠道徵兵,”

顯然,咸豐皇帝定下了基調:團訓不是正規軍,咸豐初年,包括湘軍在內,每個省大約有92個團的訓練隊,然而,在眾多的團訓隊伍中,湘軍註定不平凡,後來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力軍,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只有曾國藩的湘軍成功了?這背後隱藏著曾國藩的大智慧。

曾國藩很清楚自己的意圖,但他與其他團訓部長不同,他希望他所培養的隊伍能得到法庭的承認,因此,他寫了一份紀念書,提出了自己的培養計劃,他在書中說:“我要去拜訪前明的齊繼光和前明的密友傅奈,要達到方法,只求精華,不求多;要求經濟,不要急功近利,能夠真心實意的修行,對土匪和省會的保衛都有很大的好處,大臣和傅大臣相熟,意見一致,”

其實,曾國藩一開始並不想組織團訓,他想要的是一支能夠戰鬥並獲勝的正規軍,為了突破朝廷的規定,曾國藩下了很大的功夫。

曾國藩有意將“團”與“實踐”分開,團練本來是保甲法,但他把他們分開了,團是保甲的方法,訓練是從一個簡單計程車兵中請一個老師,他還說,村要組織起來,城市要練,為了減少朝廷的種種限制和阻力,他故意用一個模糊的概念,強調湘軍是一個大團,咸豐一看,大群人不過是多一點人,隨你去。

在北京的默許下,湖南軍隊在建制中的人數並不受限制,只要有軍費,你可以招多少人都行,在人員數量得到保證後,曾國藩開始刷自己的存在感,他突破了團訓不得遠行的限制,他出了好幾次省,在他需要的地方提供支援,因此,湘軍經常出現在湘鄂贛皖,漸漸地,曾國藩提出了“出省東征”的思想,主動安撫太平天國,咸豐皇帝自然急於把重擔留給曾國藩。

突破朝廷的限制固然重要,但關鍵是要有適當的聲譽,曾國藩建立湘軍時,根本不把湘軍當作集體訓練,他自稱是朝廷和同僚的官軍,還向湘軍灌輸了官軍的概念,這使湘軍官兵認為自己是正規軍,等於八旗和綠營。

很明顯,他是一名正規軍,關鍵是要得到朝廷的批准,曾國藩採取了一種相當有效的手段,早請示,晚彙報。

曾國藩每次動手術,都要向朝廷報告敵情、自己的部署和派遣的將領,他不想徵求法院的意見,也不想得到法院的批准,而是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法庭,而且,報告到達北京後,戰爭常常結束,一場戰鬥之後,他不得不向朝廷報告自己的戰績。

在眾多的團訓部長中,曾國藩是唯一一個這樣做的,特別是在湘軍組建之初,他不得不與地方督撫共同署名,起初,朝廷對團連並不抱多大希望,可見曾國藩是如此的細緻,以至於對湘軍的一舉一動都不由自主地加以關注,實際上,曾國藩的好湘軍地位上升了。

咸豐皇帝看到曾國藩認真、忠誠、有功,結果,曾國藩的工作成功多了,不管他籌了多少錢,怎麼招,只要不違反原則,法院都視而不見,相比之下,其他省份的聯賽訓練就不那麼重要了。

可以說,湘軍的迅速發展壯大與曾國藩的戰略密不可分,他不依靠他,以積極的態度逐漸為湘軍贏得了應有的地位和聲譽,勝利後,曾國藩能夠為官兵立功,極大地鼓舞了湘軍士氣。

咸豐初年各省團練多達92支,為何只有湘軍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