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曼施坦因與“揮鐮”行動

德軍佔領波蘭後,希特勒把矛頭對準了西歐,早在1939年10月,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就制定了進攻法國的“黃色方案”計劃,該計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如出一轍,即集中兵力挺進比利時,然後南下奪取巴黎。

二戰:曼施坦因與“揮鐮”行動

同時英法也料到這一點,如果德軍進攻比利時,集結在法國北部的英法聯軍就進入比利時,在易於防守的迪萊河與默茲河附近阻擊德軍。1940年1月10日,德軍總參謀部一名攜帶著該計劃的軍官因座機迷航而在比利時境內迫降,由於無法把這一重要檔案全部燒燬,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這使得英法更加相信德軍會沿比利時進攻。

二戰:曼施坦因與“揮鐮”行動

然而此後德軍卻徹底改變了進攻計劃,時任德國A集團軍群參謀長的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曼施坦因、隆美爾、古德里安並稱二戰時期德國三大名將)一直就不贊同“黃色方案”這個計劃,他擔心德軍會像一戰時期一樣,由於無法突破敵人的防線從而拖入持久戰,最終導致戰敗。

二戰:曼施坦因與“揮鐮”行動

曼施坦因認為德軍的主要兵力應該部署在馬其諾防線的最西端,因為英法聯軍進入比利時後這一帶的防禦最為薄弱,這就要把德國幾乎全部的裝甲部隊都集結在比利時東南部的阿登地區(此時德國共有10個裝甲師,10th裝甲師和“肯普夫”裝甲師在波蘭戰役後合併。4個輕裝甲師也被改編為6、7、8、9th裝甲師。德國裝甲師的理論編制為2團4營,但是6、7、8th裝甲師僅配備了3個坦克營,而當時的9th裝甲師僅有2個坦克營)。

事實上,英法也認為德軍的坦克無法透過阿登地區這片叢林密佈的丘陵地帶,因此部署的兵力很少。按照曼施坦因的計劃,英法聯軍進入比利時後,德軍穿越阿登森林,然後長驅直入繞到敵人背後,這樣不僅能切斷敵人與後方的聯絡,而且還可以繞過馬其諾防線的層層防禦。但這個計劃也非常冒險,因為坦克很可能會被森林困住,而且即使裝甲部隊能順利穿過阿登地區也有可能會被盟軍殺個回馬槍,因此,一開始德國陸軍總部很多人反對這個計劃,但這個計劃卻受到了希特勒的賞識。

二戰:曼施坦因與“揮鐮”行動

1940年2月24日,在希特勒的推助下,德軍最高統帥部正式採納了曼施坦因的建議,經過修改後的作戰計代號“揮鐮”。按照計劃德軍兵分兩路,一路佯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引誘英法聯軍前往比利時阻擊德軍,另一路則穿越阿登森林,德軍會像割麥子的鐮刀一樣包抄英法聯軍。殲滅英法聯軍後再從西、北兩方向進攻巴黎,而在法國精心構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的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當面之敵,等到主力攻佔巴黎,並推進至該防線側後時,再發起進攻,與主力前後夾擊,聚殲當面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