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過去10年,我有這6大感受

“遠望方覺風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在這十年中,我們不僅要看到激烈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到產生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然後就可以看到下一個十年。

演講: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

整理:中外管理 王爽 責任編輯:辛國奇

2010年到2020年,一個躍遷激盪的十年。這十年的商業社會無比熱鬧,既有快速崛起的網際網路企業,又有身處全面轉型掙扎中的傳統企業;既有悶聲發財的隱形冠軍,又有陷入困境的昔日巨頭。在這十年間,中國的商業社會發生了激烈的變化,網際網路席捲一切,模式創新層出不窮。面對日新月異的商業社會,企業該如何應對?

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評委、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近日在由中外管理傳媒主辦的“創新是最好的傳承”主題論壇暨《兩代心語—管理預知30年》新書釋出會的活動現場,給出了答案。

陳春花:過去10年,我有這6大感受

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評委、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 陳春花

以下為陳春花《十年的變與不變》演講精華摘錄:

在中外管理創始人楊沛霆教授的引導下,我們開始有機會探討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論,以及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尤其中外管理又把官、產、學組合在一起,迄今舉辦了30屆的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更讓大家去探討管理中一些共性的話題。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餘年,有非常多的原因促成這四十年高速、穩定的成長。而在各種原因當中,我相信管理理論的學習、成長和實踐,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楊沛霆教授所帶領的中外管理,和楊光社長所繼承的中外管理,對提升各類企業的管理水平,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看過楊光的新書《10年扛與變——誰能笑到最後》之後,有很多感受,借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如果給中國的企業管理,或者中國的企業成長分階段的話,其實會看到三個十年的變化。中國出現市場化的企業,大概是在1984年前後,包括海爾的轉制和新希望公司的出現,都是在改革開放後五年內湧現的。在隨後的第一個十年(1900年到2000年),是中國企業學會市場化的過程。第二個十年(2000年到2010年),中國企業開始學會兩個東西,一是如何產業化,二是如何國際化。第三個十年(2010年到2020年),中國企業要學會如何面對新的全球化、網際網路化,以及數字化。

在第三個十年中,技術和全球市場的變革,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我特別認同楊光在書中所說,在這十年中,我們不僅要看到激烈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到產生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然後就可以看到下一個十年。所以,我就楊光的這本書和我過去對中國企業的研究之間的共性,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第一,感受網際網路技術帶來的“狂飆”。在這十年當中,企業成長的速度超乎想象。以前打造一個企業品牌,沒有五十年肯定是做不到的,但今天可能五六年就做到了。以前的企業有一定的體量和規模,就可以活的比較久。可是今天,一些大型企業的坍塌也是瞬間的。

出現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當網際網路技術和新技術出現的時候,高速發展對於企業和企業管理者的要求是在轉換的。在巨大的變化中,你的穩定性到底是什麼?如果你沒有能力去解決這個問題,在機會和挑戰並存的狀態下,你甚至有可能被焦慮席捲。所以,在鉅變狂飆下,明確企業的文化和企業領導者自己的定力到底是什麼,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陳春花:過去10年,我有這6大感受

第二,體會創新困境。在這十年當中,創新就會有非常大的機會,但是很多人其實陷入了創新的困境。網際網路來了之後,有兩件事情很普遍:一件事情,我們稱之為集體焦慮;另一件事情,是我們完全不知道未來在哪裡。這兩件事情並存,是因為我們沒有積累真正的創新能力、創新基因、創新文化,以及創新的可能性。

其實,創新精神本來就是企業家自己的內涵。那麼,這樣的內涵,如何真正的呈現?在楊光這本書裡,每一個真實的企業案例和真實的企業探討,一定會給我們非常多的啟發。

第三,體味速度與質量。我認為發展的速度與質量之間並不存在矛盾,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認為它們是衝突的。如果要高速發展,可能就在品質或者質量上做一些讓步;如果要做精品,就好像發展速度沒有那麼快。

我記得有一年的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就是用高質量發展作為主題討論。在一段高速發展當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發展是不是有質量的發展?如果不是有質量的發展,其實發展本身的速度,反而會帶大家陷入陷阱。所以,在這十年中,感受速度與質量之間的關係其實變得非常重要。我一直認為不能有速度就犧牲質量,也不能為了質量就放棄速度,因為在一個鉅變的時代,速度始終是要遵守的規律。兩者之間怎麼樣去平衡,也是你要探討的一件事情。

第四,遇到危機如何生存。這十年的危機,有點像我們今天討論年輕人的價值觀一樣。過去的一代人是以十年為界,甚至以二十年為界,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價值觀沒怎麼變。但是,今天十年可能有五代人,可能有N代人。

現在很多人討論“躺平”的問題,大家可能認為他們不奮鬥,其實是價值觀不同。因為用“躺平”去做事情,可能也是一個選擇。你今天看到的所有購買行為,都可以“躺平”來做,那他們為什麼不可以“躺平”呢?他與你的社交可能用的都是虛擬人物,而真實的人在“躺平”,那個虛擬的人在站立著,這可能就是價值觀的不同。我們習慣性看到“躺平”就會認為他出問題了,但事實上可能他所有的動作都沒有停——其實這是認知上的不同。

在這十年中,我們為什麼遇到這麼多的危機,而且這些危機挑戰還非常的大。原因就在於認知需要快速調整,你對所有的改變都要有能力去接受,並且把危機變成機會,其實這是考驗企業是否健康的最重要尺度。如果你看看楊光的書裡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我相信啟發會更大。

第五,發現隱形冠軍。我也參與了中外管理發起的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跟隱形冠軍企業家交流的時候,有三點感受是非常深的。第一點是他們有非常明確的定力,去做他認為值得做的事情。第二點是他們有質量信仰。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核心就是:提供有質量的產品,有質量的價值。這種信仰大家習慣叫做工匠精神。第三點是專注。“工匠”這個概念的前提條件是要有足夠的時間長度,沒有足夠的時間長度,可能談不了“工匠”概念。我是個教書匠,這個“匠”為什麼能成立?因為我當老師已經接近四十年了。

因此,“發現隱形冠軍”這個概念,是持久動力的來源,因為有一個時間長度去檢驗它,而這恰恰就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當然最近一段時間隱形冠軍的兩點變化,也是我比較擔心的。一是他們開始沒辦法隱形了,另一個是他們不得不讓終端消費者認識他們。這是數字化帶來的機會,但同時也是很大的挑戰。因為一旦顯性化,對他們的衝擊可能會變得完全不同。

第六,看懂敬畏和擔當,實際非常關鍵。在誘惑、機會和衝擊非常多的時候,能不能源於責任、源於敬畏、源於擔當討論發展,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很多時候企業最終沒能走到可持續的路上,很大的原因就是對於責任,對於誘惑,對於機會,沒有非常理性的思考。

我一直比較在意的是,怎麼能夠真正有自己獨立的精神,還有真正的社會擔當。我們今天在討論企業的時候,很難用純粹商業的邏輯去看。我更希望你在商不要只言商,這其實是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按照一個基本邏輯去看,可能是更應該回到本心,回到利他,回到價值、愛和承諾之間。

在過去躍遷激盪的十年中,至少有這六個話題是可以探討的,楊光也在他的書裡給了大家答案。如果我們把時間再拉長,會發現其實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企業,或者任何一個產品,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維度在彰顯它的價值,可以稱之為“時間的朋友”。在這個意義當中,無論是楊社長還是中外管理,我覺得已經擁有了時間的朋友。

陳春花:過去10年,我有這6大感受

我也找不到更好的詞來描繪,中外管理伴隨中國企業成長的過程中,以及伴隨我們研究中國企業成長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和所擁有的意義。所以我借楊光自己寫的這幅作品——“遠望方覺風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來表達在過去的發展中,我們要有的視角和必須體會的感受。

如果我們真的去感受更大的責任,更寬廣的空間,然後在面對更多的變化和衝擊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我們本身的價值,以及這個時代和自然宇宙的價值。假設你可以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我相信無論外部怎麼樣變化,你都可以很篤定,很穩健的向前發展。再次祝賀楊沛霆教授和楊光社長的這兩本書出版,讓我們有一個機會,總結過去30年、20年、10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