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頭號玩家》的世界是怎樣的體驗?

今日特邀:蝸牛先生

典型文藝青年 愛好獵奇故事

對蝸牛先生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到“蝸牛先生的汽水鋪”買一罐思想的汽水哦。

生活在《頭號玩家》的世界是怎樣的體驗?

上個星期去電影院看了《頭號玩家》,感受頗多,不料一篇文章,竟拖到了現在。

影片本身是相當精彩的,採用了熟悉的好萊塢敘事結構,主角團隊的設定十分討喜,以假亂真的虛擬現實世界足夠震撼。導演斯皮爾伯格在片中致敬了相當多的經典影視和遊戲作品,平心而論,音樂品味也相當不俗。總之,這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電影。

只是,當電影中設想的未來照進現實,這個話題就不免沉重起來。

1

看過《三體》的朋友,大概都聽說過著名的

費米悖論

1950年的一天,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和別人討論飛碟及外星人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他們都在哪兒呢?”這句看似簡單的問話,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

[1]

言外之意,假如地球誕生的人類文明並不是宇宙中的孤例,那麼宇宙中應當有無數的星球演化出了智慧生物,可是,他們為什麼至今未能跨越遙遠的距離,與我們見面呢?

針對此,《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提出了“黑暗森林”假設,並一度離奇地被眾多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拿去作為理論依據。當然,小說歸小說,劉慈欣本人也澄清“黑暗森林”並無科學依據。然而,我們不應忽視費米悖論的另一個回答,這便是

大過濾器

猜想。

所謂大過濾器,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外星文明發展過程中遭遇的瓶頸乃至災難性事件,如核戰爭,資源耗盡,技術停滯等,導致文明被毀滅或是永遠地被禁錮在自己的星球上,再也無法向外看,從而也就無法被人類探測到了。

[2]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人類自身會不會遭遇大過濾器呢?

2

電影《頭號玩家》的背景放在了玉米大減產危機之後,此時的現實世界已經處在

混亂與崩潰

的邊緣,人們將虛擬世界“綠洲”視為一方避難所,紛紛沉溺其中。有時,看著電影裡2045年的社會,一群人穿著先進的VR體感套裝,卻仍住著與今日並無二致的貧民區“疊樓”,我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一團熱鬧的外表下,透出的是末世般的淒涼。這果真是你我想要的未來麼?

生活在《頭號玩家》的世界是怎樣的體驗?

電影中的貧民區

片中過得還算體面的,也許就是大反派IOI公司了,這家科技巨頭在遊戲裡可謂

大發其財

:售賣各種遊戲裝備,誘導遊戲玩家消費,一旦購買者無力償還,就不得不淪為限制人身自由的“契約工”,為IOI公司賣命,直到還清債務——簡直是完美的產業鏈條!男主角姨媽的男朋友,因為買遊戲裝備,竟把買房子的錢都搭進去了。

不知怎地,看到所謂的“契約工”,我的腦海中立刻閃現出一個概念:古希臘的

債務奴隸

。這一切真是太相似了,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制度,與最新的虛擬現實科技結合得如此完美,真應了那段話:

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

而電影中,IOI公司也非常敬業地做到了這一點。為了消滅男主角,竟可以派先進的無人機去住宅區安放炸彈,實施“定點清除”,儼然法律在人間的化身,即使傷及無辜也在所不辭。

生活在《頭號玩家》的世界是怎樣的體驗?

定點清除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疑問:技術的發展,果真一定會帶給人幸福的生活麼?

偉大的霍金在去世前給出了否定的回答:技術驅動的

不平等

似乎正在日益加劇。

[3]

生活在《頭號玩家》的世界是怎樣的體驗?

史蒂芬·霍金(1942-2018)

技術是用來造福人類的,怎麼會驅動不平等呢?要理解這個問題,不妨回到歷史中一探究竟。

3

1995年,美國舊金山舉辦了一場精英雲集的大會,探討全球化世界的規劃。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帶來的貧富差距,將使80%的人口被邊緣化,而這些“

欠高階人口

”將成為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針對此,布熱津斯基提出了魔性的“奶頭樂”(tittytainment)理論。他認為,只需給這些“欠高階人口”提供廉價而低營養的娛樂,即可讓他們無暇思考與反抗,從而安於自己

鹹魚

的命運。就像給嬰兒喂一個奶嘴,嬰兒就不再哭鬧一樣。

聽上去這理論簡直邪惡透頂了,其實,不管有意無意,我們生活中已經遍佈了它的影子。從全民低頭的手機遊戲,到耗資巨大的綜藝節目,再到朋友圈裡某蒙,某wawa煽動情緒的文章,這些都可以在

短時間內提供高強度的反饋和刺激

,令人不由自主沉溺其中。它們和“綠洲”的區別,僅僅在於後者已經完全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而相同之處,則是我們都可能因此淪為資本巨獸豢養的缸中之腦。

聽上去前景很悲觀,是不是?曾經,我們期待的未來,是星際航行,是可控核聚變與用之不竭的能源,是醫學進步帶來的整體壽命增長,這是無數科學幻想為我們織就的藍圖。然而,科學幻想也完全有可能是另一副模樣:少部分人掌握了最核心的技術,而大多數人將被驅趕至社會邊緣——從此

腦後插管

,沉浸在虛擬現實裡整日做夢,就是相當不壞的結局。

這是真正的反烏托邦極權世界,比赫胥黎的brave new world走得更遠。而長遠地看,人類會不會因此被迫失去走出地球的動力呢?也許這個文明會走向徹底的

內卷化

,在低慾望的滿足與無休止的傾軋中趨於停滯,就像史前時代走入澳洲的先民,十五世紀的美洲石器帝國,以及鴉片戰爭前後的清朝曾經做過的那樣。如此,我竟不覺得“大過濾器”有多麼不可思議了。

4

近幾百年的經歷,讓人一度產生了天真的幻想,彷彿不借助任何努力,生產力的進步就能自然而然地帶來生產關係的進步,美好的未來已是註定降臨的天國。然而,種種跡象表明,我們的世界,更有可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存在著往不同方向演化的可能性,而決定未來的,在於當下的我們

選擇

了怎樣的變數。

你可能會認為,由一部電影聯想到人類的最終結局,未免有些杞人憂天。是呀,我也希望是真的想多了。可是,當我看到片中一幕——街上所有的行人都穿著VR裝置,對著空氣揮舞拳頭時,我還是禁不住笑出聲來——這一幕簡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我寧願相信,導演就是從街上的“

低頭族

”得來的靈感。不信的話,下次打遊戲的時候,讓人在旁邊把你的樣子錄下來試試?

當然,《頭號玩家》最後也給出了一套

迴歸現實

的解決方案:不法商人被帶走了,虛擬世界定時放假了,全世界皆大歡喜。只是,這世上還有多少不法商人沒被帶走,又是誰不想讓你放假呢?

END

Reference

[1]

費米悖論

https://baike。baidu。com/item/費米悖論/10937023

[2]

關於大過濾器的設想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064565/answer/35551492

[3]

霍金的原話在這裡

If machines produce everything we need, the outcome will depend on how things are distributed。 Everyone can enjoy a life of luxurious leisure if the machine-produced wealth is shared, or most people can end up miserably poor if the machine-owners successfully lobby against wealth redistribution。 So far, the trend seems to be toward the second option, with technology driving ever-increasing inequality。

https://www。reddit。com/r/science/comments/3nyn5i/science_ama_series_stephen_hawking_ama_answers/cvsdmkv/

延伸閱讀:

劉慈欣《贍養人類》

阿道司·赫胥黎《美麗新世界》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生活在《頭號玩家》的世界是怎樣的體驗?

蝸牛先生的汽水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