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根治“白皮袋”種子,要從根上剷除其滋生的“土壤”

上週,一篇題為《“李鬼”擠掉“李逵”“三無”種子亂了市場坑了農民》的稿件刷爆網路。報道稱,在安徽省的三個糧食主產縣(區),不少農民家裡堆放著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廠家名稱、無國家審批文號的“白皮袋”種子。更加讓人吃驚的是,根據報道,“白皮袋”種子已經佔據皖北一個產糧大縣種子市場的“半壁江山”。

“白皮袋”種子為什麼能夠橫行鄉里?筆者認為原因有三:種子市場全流程監管仍存“盲點”;經銷商逐利性超過道德心;農民對劣質種子的甄別力不足。

人坑地一時,地坑人一年。試想一下,如果春天播下“白皮袋”種子,秋天收穫的什麼?低產量、毫無品質的糧食,甚至顆粒無收。農民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因為“白皮袋”種子的淨度、純度、發芽率都很難保證。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這是一種極大的浪費,是一種低效率的生產模式,更有違“糧食減損”的倡議。

此外,根據“劣幣驅逐良幣”的原理,在“白皮袋”種子的強勢擠壓下,透過國家審定的優質種子的存在空間就被大大壓縮。一顆良種的選育,需要育種家團隊幾十年的努力,如果市場空間被大幅壓縮,不僅會降低育種專家們的積極性,更會危害國家糧食安全。

因此,必須把“白皮袋”種子清除出市場,並從根子上剷除其滋生的“土壤”。

筆者認為,一方面,找準種子市場全流程監管的“盲點”。相關部門要對種子市場監管的生產、經營、使用等多個環節進行全面覆盤,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找,發現盲點,就要立即制定行之有效的對策。另一方面,可以以縣為單位,對全縣種子經銷商進行系統管理,可以探索所有經銷商納入徵信系統,並實行一票否決制,提高其售假違規成本。

最重要的是,各級農業農村局要在幫助農民提高真假種子鑑別力上下真功夫,全面提高農民的種子購買素養。鼓勵農民儘量選擇主體規範、證照齊全、信譽良好、規模較大的農資經營實體店來購買農資。不要圖省事、圖便宜而透過微信來購買農資。在種子產品上,透過標籤向經營者索要種子的品種備案證書,就可以瞭解生產主體、經營主體的資質,看看是否規範,產品來路是否合理。農民還可以查閱品種的審定公告內容,瞭解這個品種是否未審先推,是否適合具體的地塊來種植。

要告訴農民,無論購買哪種農資,都需要向經營者索要加蓋其公章的發票或者收據。作為經營者,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履行此項義務。如果對方不提供,就不要在這購買。保留證據要審驗印籤,公章的內容一定要和購買地的營業執照完全一致。通常,票證需要保留一個生產週期,以便在發生質量問題的時候進行追溯和責任界定。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評論員 劉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