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春節的由來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而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人們在這一天將告別冷風刺骨的嚴寒,迎接生機盎然的初春,在此,小編先願你年輕永不老,薪水月月攀新高,生活每天有歡笑,佳人相伴夕與朝,朋友增多不減少,豬年好運把你找。

歷史上春節的由來

據相關史料記載,春節原名“元旦”,在《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是早晨的意思,並寄託人們美好的寓意,並還有“元旦”和“正旦”之分,比如在隋代,杜臺卿曾在《五燭寶典》中提到過:“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而在這裡,“元”的最初意思為“頭”,是指新年的一開始,後逐漸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當中的第一天,並且是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史上也稱之為“三元”;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

歷史上春節的由來

除上述稱謂外,關於春節的叫法還有“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歷史上春節的由來

新年習俗定型於漢代,在經過漫長的戰國和秦朝末年的社會大動盪以後,在西漢初期,朝廷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讓社會秩序重新恢復穩定的狀態,人們的生活情趣逐漸高漲,自然而然,一系列節日習俗形成了。歷史上在《太初曆》推行後,曆法長期穩定,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確立。

歷史上春節的由來

新年習俗在唐代發生演變。唐朝是一個思想文化開放的時代,同時也是內外文化交流頻繁的一個年代,人們漸漸從祈禱、迷信、攘除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向著娛樂型、禮儀型節日轉變,歡快的爆竹不再是驅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歡樂、喜慶的方式;慶祝新年的重點轉向了人們自己的娛樂遊藝,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說,也只有在唐代以後,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歷史上春節的由來

新年習俗發展到明清時期開始進一步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禮儀性、應酬性加強;平民百姓也講究“禮尚往來”,饋贈禮品,互相拜年。二是遊藝性進一步加強。新年期間,玩獅子,舞龍,演戲,說書,高蹺,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五彩繽紛,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這時的新年習俗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起來,成為集中展示我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民俗博覽會。

歷史上春節的由來

在我國,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縱觀這些活動均以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為主要內容。其活動豐富多彩,並且帶有濃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歷史上春節的由來

在我國漫長的兩千多年的歷史當中,中國的新年風俗不斷的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鑄造了每個炎黃子孫的傳統文化靈魂。過大年,每到陰曆年底趕回家與親人團聚,祭祖宗,吃餃子,拜年,賞燈,這些已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