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向垂直,“四小龍”的故事還好講嗎?

AI向垂直,“四小龍”的故事還好講嗎?

作者 | 彎仔

策劃 | 羅少

編輯 | 筷子

AI“四小龍”再一次成為焦點。

近些天,在依圖科技衝擊上市未果後,商湯科技等企業正在為了上市而努力著。在經歷過一次打斷後,12月29日,商湯科技公佈了招股結果,最終募得港元57。75億,同時已於12月30日登陸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其背後的投資陣容不可小覷,除原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國盛海外香港、上汽香港、上海人工智慧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之外,新晉的基石投資者還有徐匯資本、國泰君安證券投資、香港科學園創投基金、希瑪、泰州文旅。

事實上,在AI技術剛興起時,“四小龍”所佔的戲份相當足,那段時間,似乎下一個行業巨頭就要在這四家公司中誕生。

時過境遷,行業內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此時,國內人工智慧領域雖已進入快車道,卻仍依賴開原始碼和現有的數學模型,也就是說,我國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能力與美國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具有國際影響的開源開放框架平臺才剛剛建立,這就讓國內人工智慧領域難以領跑全球。

與此同時,國內對於AI領軍人才的培養較為缺乏。市面上,相關技術培訓比比皆是,“4個月零基礎學會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入門16講”……僅僅透過對於現有演算法、模型的學習和訓練,根本不能為國家輸送高質量人工智慧工程師。目前,國內頂級人工智慧的學者和人才僅有美國的五分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看,AI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圍繞著演算法進行。缺少核心演算法,必然會“卡脖子”。然而,演算法的精進需要高額薪水,高額薪水的背後對映的則是企業的高估值。所以,不論是面對Google、NVIDIA等穩健佈局技術研發的國際巨頭;還是百度、位元組跳動等,這些基於落地場景的研發、具有先天運營優勢的網際網路頭部廠商,倘若“AI四小龍”依然程序拖沓,機會的天平也將會傾向另外一邊。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自2021年,行業內已經誕生了超過100 餘家人工智慧公司。

AI向垂直,“四小龍”的故事還好講嗎?

AI向垂直,“四小龍”的故事還好講嗎?

AI向垂直,“四小龍”的故事還好講嗎?

AI向垂直,“四小龍”的故事還好講嗎?

AI向垂直,“四小龍”的故事還好講嗎?

AI向垂直,“四小龍”的故事還好講嗎?

AI向垂直,“四小龍”的故事還好講嗎?

從上圖看,人工智慧在任何領域都不缺乏強有力的競爭者們,但對於“AI四小龍”來說,固然不是一個好訊息。

若將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環節拆解會發現,實際上,基礎資料和終端資料的採集是其行業賴以生存的關鍵所在,即使不同企業所仰仗的底層演算法較為趨同,但基於基礎資料的不同,所訓練出的結果也將大相徑庭,這也就構成了不同行業內,人工智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令人焦急的是,諸如語音、工業、醫療等多個領域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在商湯科技的IPO招股中,也可以看到對類似風險的表述:“我們的業務長期依賴於我們對使用者需求的預測能力以及開發滿足對方需求的產品服務能力。”在人工智慧行業,產品和企業正在將技術的發展推向新的快車道。

一段時間後,當一級市場企業的“同胞們”逐漸成長起來,“AI四小龍”便會失去通吃行業的時間機會。

在可預見的未來,AI行業或許也會面臨價格競爭、人才競爭、實體名單(商湯已經被列入其中)、大客戶訂單過於集中、使用者隱私監管等多方面的風險。在商湯科技的招股書中,其坦言道:“歷史增長可能並不代表我們未來的業績,我們無法保證,此種顯著增長的水平於未來可持續或可以實現。”

所以,對於商湯科技等企業來說,要想適應未來市場格局的變化,則需要不斷開拓新的行業,積累其專業知識,透過不斷調整產品,以及預測新技術的出現來保持企業競爭力。不僅如此,未來的AI產品還要在服務的效能、設計、安全性、適應性及可擴充套件性均具備相當的實力。

當然,AI的故事不會都是爛尾。

正蓬勃發展的邊緣計算或許會拯救這一行業。邊緣計算(EdgeComputing),即5G網路架構中的核心環節,指在靠近物或資料來源頭的網路邊緣側,融合網路、計算、儲存、應用等核心能力的分散式開放平臺。

如今,邊緣計算作為聯接物理和數字世界的橋樑,助力一眾領域進入智慧資產、智慧閘道器、智慧系統和智慧服務,在眾多垂直行業的新興業務中,對其需求主要體現在時延、頻寬和安全三方面。目前,5G應用、車聯網、直播遊戲、4K/VR、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等垂直領域對邊緣計算的需求最為明確。

作為雲計算的拓展,邊緣計算可以實現更低時延、更低的傳輸成本以及更安全的算力輸出,在這個AI晶片慾壑難填的時代,邊緣計算的出現將可以降低AI在資料處理方面的成本。

如今,在國內人工智慧行業,雖然基礎層智慧晶片領域還處在相對弱勢狀態,在應用層可謂遍地開花。據悉,應用已佔到國內人工智慧產業總規模50%以上,商業化場景也催生了不同行業中的人工智慧領頭羊,部分擬上市AI公司近三年營業收入年複合增速超過100%,甚至200%,這側面體現了我國AI商用化的高速推進。

站在資本市場,人工智慧也是國內投資的熱點領域。有資料顯示,過去6年,國內AI領域融資事件近3000起,規模合計超過3500億元,平均每起融資金額持續上升達2。3億元,且資金向頭部集中趨勢顯著。

然而話雖如此,資本市場的火爆是否代表行業終局一定光明?時間,仍是檢驗一切的最好證明。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根據公開資料撰寫,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