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產品往往沒人要,喚醒我們的潛意識是關鍵!

很多產品剛上市的時候,引發消費者的哄搶,一段時間後門可羅雀。很明顯這些產品可以給使用者帶來利益,客戶一開始見到了也滿眼興奮,覺得這個產品好,但是用了幾天後最終卻放棄了使用。

比如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源於對於美的追求,大部分白領都辦了健身卡,剛開始的健身活動大家都踴躍報名。過一段時間後,能按時來鍛鍊身體的已經寥寥無幾。按道理說,健身是一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活動,為啥堅持下來的人不多。

為什麼好產品往往沒人要,喚醒我們的潛意識是關鍵!

對於遇到的這種問題,很多人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加大宣傳健身對身體的重要性,但是實際上這樣做效果甚微。

並不是健身運動不好,之所以放棄因為一些非產品功能的原因,——比如習慣了過去的方式、覺得改變太麻煩;無形當中增加了自己每天的工作量。

就像大家都知道早上起來跑步,有利於身體健康,哪為啥堅持的人呢不多呢?

在這種情況下,你無法透過“重申跑步對你”有利於健康來要求大家,因為這些解決方案只是企圖喚醒我們的意識層面,它們假設人是理智的,只要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的,就會做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但是實際上,人往往是感性的,真正驅動人行為的,除了意識層面,更重要的是潛意識,我們的行為95%以上都是受到潛意識控制的。

為什麼好產品往往沒人要,喚醒我們的潛意識是關鍵!

大家嘴上喊著我要成為億萬富翁,最後你會發現,真正按照億萬富翁的行為要求自己的寥寥無幾。他們只是在意識層面想要而已,根本沒有深入到潛意識。在他們潛意識裡,認為錢是骯髒的,內心深處對於財富的追求是排斥的,這就意味著一腳踩油門,一腳踩剎車的情形,結果可想而已,那就原地不動。

如果要讓一個人改變行為,除了讓他意識層面瞭解做這件事的重要性,更總要的是潛意識也認可這種行為。比如早上賴床的行為。

真正有效的治療賴床方法,不光包含“強調早起很重要”這種喚醒意識層面的的方法,每天堅持早期進行短期激勵,引入競爭機制,監督他養成習慣,對於工薪階層為啥早上都能早起,一句話,人之初性本懶,要想不懶制度管。因為上班遲到是要扣工資,扣獎金的,所以大家都會按時上班。

我們經常遇到的很多推廣問題(使用者覺得好,但是最終沒有用),都是因為我們只喚醒了“意識層面”,沒有喚醒“潛意識”。

比如自媒體創業這件事,剛開始大家非常積極。每天更新幾篇文章,後來三天更新一篇,再往後一個星期都不更新一篇, 慢慢的自媒體賬號真的就荒廢了。

為什麼好產品往往沒人要,喚醒我們的潛意識是關鍵!

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媒體可以賺錢,後來卻慢慢喪失了熱情。對他們來說,即使自媒體可以帶來利益,但是這意味著增加自己的工作量或者改變過去的工作模式。這樣的行為喚醒了“意識層面”,卻沒有喚醒“潛意識”。

再有一個人過於肥胖,想減肥,少吃一點,但看見食物就是忍不住,明明不餓吧,也要吃點東西,否則心裡就躁動不安。結果減肥失敗。這就是意識與潛意識的衝突。

馬雲的一句名言,晚上想想千天路,白天起來走原路。晚上躺在床上,想事情的時候,腦子特別清醒,把什麼都一一計劃好了。 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什麼都沒有了,還是按照原來的路走。這並不是因為計劃不好(意識層面),而只不過是懶得改變,改變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的習慣(潛意識)。

所以如果你不能喚醒“潛意識”,透過更加短期、更加直接、像幫人克服拖延症的方式一樣來推廣新產品新服務,而只是不斷重申“我們產品很好”來進攻“理智大腦”的話,經常很難取得成功。

為什麼好產品往往沒人要,喚醒我們的潛意識是關鍵!

那麼如何喚醒潛意識呢?

核心從行為上做出改變,人的行為周到兩種因數的營銷,一個是追求快樂,一種是逃避痛苦。

一、追求快樂,短期激勵

“意識層面”具有高階思維能力,可以理解長遠的規劃和長期利益。潛意識,它超越人類價值判斷,就相當於人的本能,如何改變本能最好的方式就是行為激勵。

大家想想早期的自媒體平臺是如何推廣就明白了,很多公司就會採用這種方式直接改變人的行為。早期的自媒體平臺集合了各個傳統媒體平臺的資訊,解決了媒體資訊分發的難題,讓使用者與更多的選擇,本來是一件好事。

但是對於很多使用者來說懶得下載APP,對於媒體從業者也不願意註冊賬號,在上面寫文章發影片,後來自媒體平臺開始大規模的補貼計劃,有成千上萬的媒體從業者,紛紛把戰場搬到頭條企鵝等自媒體平臺。

這種激勵可以被意識所感應到,最終慢慢形成習慣,成為潛意識的習慣,實際上每天我們行為的95%都是受潛意識的控制,潛意識行為的表現,就是我們的習慣,人是習慣的動物,習慣了日常的衣食住行,改變起來就非常困難。

一旦一種行動變成了固定的習慣,像“例行公事”一樣不需要思考,就會減輕對意志力的消耗。

同樣,很多新產品使用習慣的培養,也是用了這種方法。比如一些社交產品每天簽到領獎、每天固定時間參與抽獎等等,就是為了讓人把使用這種產品變成“例行公事”的習慣。

二、逃避痛苦,提供威脅感

人的行為,逃避痛苦的壓力,遠遠超過“追求快樂的動力”。“威脅”是一種原始的動力,是人的本能行為,之前進入人的潛意識,產生“立刻就要行動”的感覺。

比如對原始人類來說,不論平時有多麼懶惰、不想動,但是一旦感覺獅子來了,潛意識就會釋放威脅訊號,他們就會克服一切惰性,拔腿就跑。

對於創新產品和商業模式的推廣,也是這樣——如果你的客戶覺得你方案好,但是仍然沒有克服過去的習慣惰性而採用,那麼讓TA產生一點“危機感”往往非常有效。

為什麼好產品往往沒人要,喚醒我們的潛意識是關鍵!

現在知識付費為啥這麼火,就是人為的製造大家的焦慮感和恐懼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類似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生事物不斷湧現。每一個人都不願意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拼命的學習充電。

從2015年起,各種線上教育平臺如雨後春筍紛紛湧現,大的比如 騰訊課堂、網易課堂,百度傳課等,關於學習的社群越來越多。北大教授一門課程訂閱3000萬,更是知識付費這輪風口的一個形象的詮釋。

所以,推廣一種新型產品和服務的時候,可以在同行業或者同類人中塑造一個成功案例,然後讓其他人感覺到威脅——再不採用就完了。

三、塑造充滿誘惑力的故事,潛意識更容易接受圖片,影片。

潛意識沒有意識層面高超的分析能力,比起詳實的資料和利弊分析,它更容易受到一個“充滿誘惑力的故事”的影響。

比如大家平時對買彩票沒感覺,如果聽到身邊誰誰誰,買彩票中了多少錢,就開始心動。

當你講故事的時候, 實際在使用者的大腦當中會勾勒出一副美麗的圖畫,更容易進入消費者的潛意識,形成深層記憶,

褚橙講了一個褚時健老當益壯的故事,就將其他千千萬萬的橙子落下不知幾條街。。。

為什麼好產品往往沒人要,喚醒我們的潛意識是關鍵!

海爾只講了一個砸冰箱的故事,從而讓人們認識了海爾,相信了海爾產品的品質。。。

可口可樂的配方故事讓人永遠記得它獨特的味道。。。

比如,你告訴消費者你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消費者很難相信,最好的辦法就是講一個你當年是如何服務你使用者的案例。比說你承諾消費者一件事情,最後如何盡心盡力的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完美的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有什麼比講一個精彩的故事更具吸引力,更加引人入勝呢?

四、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

所謂分解技術,就是化繁為簡,化複雜為簡單,把大目標細化為小目標,落實到每一天的具體工作!

我們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就像某個運動員獲得奧運獎品,也不是一天訓練的結果。

任何的改變(不論是接受新產品還是形成新習慣),都意味著付出辛勤的汗水,而如果可以想辦法讓人看到過去努力的成果,就更加容易促成這種改變。

如果把自己要達成的大目標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每次完成一個小目標都是對自己的一個獎勵,讓人清晰地看到成長變化以及所獲得的成就更容易實現目標的達成。

如何一年賺到100萬?

如何實現一年賺 100 萬的目標呢,你是不是覺得很難,但現實中已經有很多賺到了100萬,1000萬,甚至1個億的小目標,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說起來很簡單,操作起來也很容易,具體要看你怎麼來理解,如何去執行。

比如有人說今年要完成100萬,如果把一年換算成10個月計算,每個月只要賺10萬元, 每天折下來3000多的收入,就可以實現這個目標。

而這種“一步步積累”的感覺更加容易讓人堅持下來——所以幾乎所有的網路遊戲都有等級制度,讓人可以看到今天打怪積累了多少經驗。

五、邁出簡單的第一步

如果你一直早上10點起床,那麼一下子養成7點起床的習慣顯然不現實。更有效的方法是先做出“簡單的第一步”,比如明天只提前10分鐘起床。

這是因為潛意識非常害怕困難,它能一次性接受的挑戰是有限的。所以推廣創新產品和服務的重要方法是:先讓使用者習慣於最簡單的第一步。

大家知道當年社交產品,“”來往“”為啥最後失敗了,原因就是大家已經習慣了使用微信完成社交,它需要讓使用者在這個平臺上養成新的社交習慣,改變人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我曾經給一個線下培訓機構的做諮詢服務:

“我微信上有很多粉絲,他們對我們很感興趣,但是真正報名參加課程的人很少怎麼辦?轉化率如何提高?”

是的,他們覺得你的課程很好,但這仍然是“意識”層面的東西。

而你要想辦法刺激他們的潛意識,先不要求他們做如此巨大的改進(比如報名培訓課),而是先從小小的改進做起。

比如參加免費的線上講座、參加付費的線上答疑、進行線下的免費試聽課、開發更短期的體驗課程等,都是非常容易的改進,先讓使用者邁出最簡單的一小步。

為什麼好產品往往沒人要,喚醒我們的潛意識是關鍵!

我自己也遇到過這樣的經歷。有一些線上教育機構讓我去他們平臺上開課,所以我經常收到這樣的電話:

“你好,是安東勝老師嗎?我非常喜歡您的文章,我們是XX師資平臺的,請問,您可以在外面平臺錄製一系列課程嗎?

從理智的角度上講這樣是對我有利的。但是一想到“開展一系列”的課程,就意味著放棄手頭上的許多工作,並且連續好幾周的工作量才有效果,我就立馬萌生了拒絕的想法。

而有的這種平臺就非常聰明,他們先讓我入駐該平臺(什麼都不用做,就填個表格就可以),然後讓我把授權過去的文章發到上面(想想也不錯,不需要做什麼)。

接著讓我發過去的培訓影片給他,我也同意了。然後又讓我開始線上答疑,接著又讓我開設第一場線上講座——慢慢地我一步一步掉入了該平臺。

最後總結一下,使用者往往都是不理智的,他們並不會因為覺得你產品好就會一直使用。相反,接受新產品就像養成早起習慣一樣,往往需要克服過去的習慣惰性,並且付出額外的努力。

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刺激他們懶惰、短視、害怕努力的潛意識,讓他們更加容易接受這樣的創新。我是安東勝更多資訊關注我的頭條號東哥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