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十日”在歷史上是否確實存在?在一本書裡可以找到答案

明末風雲:大明帝國的最後十八年(三十六)

城破之時

等到了二十四日,招降失敗的多鐸終於等來了紅衣大炮。

不再等了,他即刻下令攻城。

勢單力薄的明軍沒能堅持多久,還是老套路,紅衣大炮轟塌城牆,隨後發動衝鋒,在猛烈炮火之下,揚州僅僅堅守了一天,即告陷落。城破之時,劉肇基率部下與突入的清軍短兵相接,格殺數百人後全部殉國,知府任民育、知縣周志畏、原任兵部侍郎張伯鯨、都督兵部右侍郎衛胤文、監紀主事何剛等文武官員先後殉難。

史可法也沒有食言,他以身殉國,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只此一條,就足以使他流芳千古,被奉為民族英雄。

他之前確實犯下許多低階錯誤,能力也難稱出色,在還有迴旋餘地的幾個關鍵節點,他都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但他一心扶明的志向,同於謙無異,他努力了,奮鬥了,可惜由於當時的環境和自身的能力,他終究失敗了。

不過,這也並不能抹殺史可法,他確實是位當之無愧的英雄。

即使是敵人,也對他由衷欽佩。

多鐸進入南京後,下令建史可法祠,優恤其家。他完全不必這麼做,要收買人心,不缺一個史可法,我覺得,多鐸確實是尊敬史可法的。

如果人人都有史可法的忠義之心,哪怕能力牽強,眾人齊心一股繩,或許奇蹟就能出現。

可惜,弘光政權只有一個史可法。

“揚州十日”在歷史上是否確實存在?在一本書裡可以找到答案

史可法沒有想到的是,自己雖然殉國了,清軍的目標卻絕不僅是揚州。多鐸一路南下,未曾遭遇大規模的抵抗,卻在揚州這座僅有幾千兵力的城池遭到堅決反抗,他意識到,江南的民心還遠未收服,抵抗力量還十分頑強,有必要給予震懾,瓦解敵方的鬥志。

多鐸決定屠城,這就是“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存在嗎?

對於揚州十日的暴行,存在真偽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