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化鏈條考察——賀君山

社會變化鏈條考察——賀君山

本圖片由袁宏建先生授權使用。

社會變化鏈條考察

社會變化鏈條——其實是串起人的行為在時間序列裡,圍繞某一個目標實現的那種關聯性,而構成的一種對社會完整變化過程的理性理解。從我們對社會現實考察所得到的情境而看,每一個人,他每一天都會展開一系列的行為,這一系列的行為,都具備不同的社會意義,而這些社會意義,都是圍繞這一行為展開的完整的社會變化鏈條以及相應的社會關係,而被有效建構起來的。人們能夠體認這一行為的社會意義,並且也清楚這一行為與自身所追求目標實現的關係,這些行為的展開,分為主動性和被動性二種——所謂主動性即是人自身有激勵去自主地展開的行為。而被動性——是有一種社會力量在促使人去展開這一行為。從前面我們對人的行為分類來看,人在社會上展開的行為,分為生活行為、工作行為、學習行為和交流行為。我們就會發現,這四大類行為,其實其展開的激勵機制是有差別的——通常圍繞人的生活目標實現的行為,人們是主動展開的。而圍繞人的工作目標實現的行為,是被動展開的。而學習行為——我們其實很難分清其究竟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需要就特定的情境進行考察。小孩的學習行為的展開,很多時候其實是被動的。因為他們還年幼,還不足以認識到學習行為與自身未來命運的關係,因此需要家長或者社會督促他們去學習,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學習行為是被動的。但也有可能在學習過程中,因為成績優秀,不斷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家長的喜愛,結果他就有了主動學習的動力了。當然也會有一些同學,他們特別早熟,懂得學習和自己未來的關係,因此而主動學習……所以關於學習的主動性和被動性的關係,其實我們是很大完全分清的。交流的主動性和被動性,也需要視社會情境的差別性才能確定——不同的社會情境,交流雙方的主動性和被動性是有差別的……但是,我們對社會的考察,其實是考察人的行為的展開所形成的社會變化,並透過對這一變化過程來形成對人的行為的理解的。這樣,每一個人的行為的展開,其相應的意義,其實我們都需要納入一個變化的鏈條之中,然後完善這一個變化過程,才能透過對這一個變化過程和這一行為在這一個變化過程中的那種影響力,從而理解該行為對個體和社會的意義……

從個體行為展開的時間連續性上考察,我們會發現,圍繞著時間先後順序,某一個個體可能會展開一系列的行為,我們權且將這一系列的行為分為一個行為流——A、B、C、D、E、F、G、H……每一個行為,其實都是孤立的。我們在理解每一個孤立的行為的時候,如果單純從這一個行為,割裂其與其他相關變化形成的那些鏈條,其實我們是很難理解這一個行為的社會意義的。比方說,你看到一個人在揮鋤挖土——對於這一個行為的社會意義,你其實很難單純從他行為本身上就獲得其社會意義。你還需要從與圍繞這一挖土行為的他或者其他相關社會成員的行為展開的連續性上,才能最終獲得這一挖土行為的社會意義。比方說,你第二天看到他在挖松的土上播上種子——於是你明白了,他的這一挖土行為是在種植莊稼。如果第二天,你看到一輛車在將這些挖過的土的地面上滾壓,你就理解,他的挖土,其實是在修路。如果過一段時間,你看到挖土的地方出現一個大坑,然後人們蓄上水,你就知道,他的挖土行為是修水庫……這樣,一個單純的挖土行為,你對其所賦予的不同的社會意義,需要從更多的人的行為的展開、以及這些行為展開所實現的社會功能的差別,才能完成對這一行為的社會意義的理解。當然,在人類的實踐生活中,你可能不需要透過對這一挖土行為與接下來繼續觀察的行為進行社會變化鏈條的完善後,你才能獲得這一行為的意義——你可能在對社會豐富的經驗裡,已經對特定行為的社會特徵,與接下來的一般變化方向有了瞭解,因此能夠直接就從行為本身就獲得其相應的社會意義——但是,這並不妨礙你對這一行為的社會意義,是從對這一個行為展開的整體變化鏈條中建立起來的。當然,你也可能社會實踐經驗有限,你以前的生活經驗不曾觀察到這一行為與相應的變化鏈條,但你如果要建立起對這一行為的社會意義的理解,也不需要透過耐心觀察,等待這一變化過程完成之後才能獲得其相應的社會意義,你可以直接與行為人進行交談,他是可以將這一行為與接下來的行為所形成的完整變化鏈條的意義告訴你,你就自然可以理解這一單一行為的社會意義了——這是交流的功能之一……

這樣,我們其實就發現,個體在社會中行為展開的那個時間序列的連續鏈條,人們在對這些行為的社會意義建立理解的時候,可能並不將這些行為串起來來進行理解,反而是將這些行為,透過跨越時間鏈條的連續性,而進行選擇性的關聯,從而讓這些被選擇出來的行為,構成一種整體變化過程的關聯性理解——當然,這種被選擇出來的行為事實所構成的變化鏈條,也是需要根據時間的順序而排列的——但是這種排列,與我們單純觀察一個人,嚴格根據時間順序而展開的行為序列,是有差別的——即這種嚴格根據時間先後所形成的行為事實,只是個體在他日常生活裡展開一系列行為的時間尺度的掃描,但這種掃描,要完成對其社會意義的理解,需要打亂這種事實排列的順序,而將一個時間的行為,與接下來一系列行為之後的另一個行為,構成一個變化鏈條,而那個行為之後所接下來的行為,會與更前或者更後的行為構成一個變化鏈條的二個關聯性行為——也許我們需要舉例來說明這一個人類建構其變化鏈條的內隱的技術……

假設我們透過對人的行為根據時間序列進行嚴格的記錄並以不同的數字或者字母表示為一個單獨的行為,如第一天的行為為1、2、3、4、5、6、7、8……第二天的行為為為a、b、c、d、e、f、g、h、i、j、k……第三天的行為為A、B、C、D、E、F……這些不同的時間裡,個體所展開的不同的行為,我們在對其建立理解的時候,可能會把1、2、c、h、A、E……構成一個連續的社會變化鏈條,而把3、a、g、C構成另一個連續的社會變化鏈條,當然,這是對一個人在時間序列裡所展開的行為,所進行的對其行為的社會變化鏈條的理解……同樣,我們可能會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序列裡所產生的行為,建立基於同一社會變化鏈條的理解……而在這一對人的行為的變化鏈條的理解中,我們其實會發現,一個完整的變化鏈條的建立,可能與人們對這一行為所完成的社會功能實現的連續性過程有關。即我們是基於一種社會功能完成的那種行為展開的連續性,而生成的對社會變化鏈條的連續性的理解的。這種連續性的理解,需要跨越個體行為的簡單的基於時間的連續性所形成的那種接續性,人們需要打斷這種個體簡單的行為在時間順序上的接續性,而將不同的時間裡所展開的行為串聯起來,而構成一種基於社會功能實現的變化的連續性,這才能生成對社會變化的理性理解——這種理解,其實也與人們對於他們所產生的對事物在空間位置的那種有序理解一樣,尤其是人類自身生活於其中的空間位置,如房間裡事物存在的空間位置——人們會發現,他們的房間裡是存在很多不同的事物的,但這些不同的事物,與人們所生活的功能的實現,其事物所處的位置,是有一種秩序的理解的,家庭裡床的位置,碗的位置,沙發的位置,電視的位置,其實人們都有一個恰當的秩序觀察來容納這些事物在家庭裡的存在,如果將這些事物隨便在家庭裡擺放,則家庭裡的事物擺放就是混亂的,是一種無序態——人們會經常展開行動,來就家庭裡事物的位置進行調整,這構成家庭勞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就是將事物迴歸到其在家庭空間裡的適當位置。對家庭事物的那種有序性理解和讓其迴歸到有序性,需要人們一種行為的有序展開才能實現,但人們對他們行為的有序性理解,其實是一種理性的甄別機制,對不同行為在社會功能實現過程中的那種完整的變化鏈條的建構,從而構成人們對一個孤立的行為,與整個社會功能實現的變化鏈條中的關係的把握,從而將人的離散的行為,建構起一個完整的變化鏈條,從而生成對不同行為的不同的社會意義的理解,這個過程,其實是在人類的思維裡完成的,但這個在人類思維裡所完成的對人的行為的意義的理解,事實上是一個在頭腦裡對人的行為的完整的變化鏈條的自動復原——沒有這樣一個對人的行為的完整的社會變化鏈條的復原,人們對他們孤立的行為的社會意義的建構過程,就不能完成,則對行為的社會意義就不能有效建立起來,則對人的理解,與對社會的理解——這樣的認知,其實也就無法有效建立起來。因此理解人類大腦裡所完成的對人的行為,納入一個社會功能實現的完整的變化鏈條之中,並完成對其意義的建構,與這一個孤立行為與整體變化鏈條的那種因果關係的把握,就構成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對他們行為的社會意義及其連續變化過程的理解,就構成人類社會執行的常識的地層——而我在這裡,僅僅是把這一常識地層的誕生過程中,有效地建構起一個完整的社會變化鏈條的事實存在的思維過程,進行某種清晰的揭示而已……

在這裡,我們提出了一個社會功能的觀念——這個觀念其實是在以前所沒有闡述過的。即人類社會變化鏈條的有效抽象,與社會功能的存在是密切相關的——人類行為的離散性存在,需要構成一種連續性和目標最終實現的方向性理解,離開了這種理解,我們對人的行為的理解,就會存在問題——即無法對一個孤立的行為,來直接建立理解,除非你把這個行為,與人們接下來的行為構成一個可以形成完整變化過程的鏈條的理解,而這個完整變化過程的建立,是在人的離散行為裡,選擇出一些行為,而懸置另一些行為,你如何選擇這些行為呢?一定需要圍繞一個變化的方向性,然後這個變化方向的實現。與人的行為所呈現出的一種力量形式,與這個變化方向實現的關聯性,從而就有效地生成了圍繞這一個變化方向實現的有效的行為鏈條的連續性——最終我們就會發現,這一個變化的方向性,在人類對社會變化的認知建立過程中,就呈現出一種功能形式,於是,社會功能這一觀念就在人類對社會的不斷深化理解的過程中,漸漸地生成了……

其實個體行為,在其日常的動態展開中,我們就會發現,這種變化鏈條的連續性,是他自身能夠充分地把握的——任何其他人,都沒有他自己對自身行為的這種連續效能夠更深刻的理解,但這種連續性,並不是所有行為都整合進一個單一的變化鏈條裡,形成一種全體的一致的理解,而是不同的行為,是與不同的目標的實現有關的,與不同的社會變化鏈條相關的,這樣,他的行為,在社會的理解裡,會切入不同的變化鏈條,生成不同的意義,然後就產生不同的社會認知——這是我們對個體行為建立理解的一般方式,個人自己是這樣理解的,社會也是這樣理解的,這種連續和動態展開的行為的推進,就構成了社會成就的最終取得,也構成了個體生活意義的最終展開,也構成了個體利益的最終獲得……這些不同的社會認知方向的生成,都需要透過對這一個個單獨和孤立的行為,在一個個不同的微觀社會認知正規化裡,生成不同的社會變化鏈條,建立起不同的社會意義和不同的變化方向的理解,從而有序地生成人類的社會活動,也進一步生成人類的社會認知……

當然,這裡我們所揭示的是對一個個孤立行為展開的社會意義與社會變化的建構過程,就是復原其基於社會功能實現的變化鏈條,從而構成不同的社會意義與社會認知,引導個體在社會中去動態地展開他們的行為——社會當然也產生了對這些行為在整個社會合作的框架範圍內的理解,這種理解就構成我們對社會的宏觀理解——如我們將人的行為分為四種特徵,其實學習行為、工作行為和生活行為,就構成了對人的行為展開的整體框架的理解——透過學習獲得知識,運用知識進行工作而獲得資源,然後使用這些資源來實現他的生活目標——但這種整體的理解其實還不足以完成對社會真正深刻的理解,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理解,人們如何獲得知識,這些知識如何在社會進行有效的運用,這些知識的運用所獲得的資源,如何去有效地實現人們的生活目標——這些都需要在微觀層面建立起清晰的理解,這就需要考察一個個個體的具體行為的展開,其分立的目標的實現過程,究竟是怎樣動態展開並推進社會財富的創造與流通,並最終讓一個個的社會成員所追求的生活目標得到實現的,這就需要一個個具體而微對的對社會變化的探索和理解,而這個探索和理解過程,就需要建立起一個個清晰的社會變化鏈條……

當然,對社會變化鏈條的建構和理解,構成人們日常生活裡一種常識存在,任何一個社會成員,都需要透過對社會合作所形成的一般社會變化過程建立理解,並把這個變化過程與他們日常所展開的一個個孤立的行為建立起一種有效的關聯和意義建構,從而構成他們對社會執行的一般的常識理解,如果這個過程他無法理解,那麼說明他對社會的理解是不足的,他可能就難以與社會進行有效的互動。當然,這個過程,其實是大腦裡的一種思維抽象,最終會化為他對這一行為的社會意義的表達和理解,並且也理解這一行為展開裡,社會更抽象存在的責權利的那種關係,從而形成一個人與社會互動的意義的地層。我們當然還需要就這些社會互動的更深刻的社會認知維度的建立進行考察,而這個考察,是離不開對這一個社會變化鏈條的連續性建立的思維能力的,這構成人類社會認知的常識的地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