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對話孫大慶:服裝經營靠資料,行業底層看文化

專欄|對話孫大慶:服裝經營靠資料,行業底層看文化

文/徐羅錚 孫大慶

寫在前面:

服裝,是非常典型的可選消費品類:單價有限,受消費者自身現金流的嚴重影響。

2019年三季報,41家服裝業A股公司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的有26家,同比下降的有15家;淨利潤同比增長的僅有16家,同比下滑的達25家,淨利潤同比下降企業比例逾60%。整體來看,服裝行業整體增速明顯放緩,本土休閒服品牌業績受到衝擊較大,部分企業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服裝電商毫不例外。剛剛過去的2019年雙十一,與

淘寶平臺整體銷售額25%

的增長對比顯得格外扎眼的,是服裝作為傳統優勢專案,

預售額竟比2018年同比下滑了27%。

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費社會》一書中寫到,隨著15歲至64歲的“生產年齡人口”在1995年見頂之後,消費主義開始快速退潮,消費社會瓦解。2007年後,日本總人口開始逐漸減少,全社會的經濟能力、購買能力開始降低。到2015年之後,日本80後,90後被稱之為“開悟世代”,這一代年輕人在生活上厲行節儉,提倡

“無必要絕不輕易消費”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則命名之為“低慾望社會”:年輕人喪失物慾和成功欲,對於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

當80、90、00後成為消費主力軍,當經濟形勢和社會心理發生微妙變化,“求變”成了所有服裝品牌共同面臨的課題。

週日午後,筆者與大慶約在冬日杭州的咖啡館。B端產品經理出身的大慶,在服裝資訊化行業十餘年了,我們純粹漫談,從行業企業,聊到資訊化數字化,再嘗試追究了當下變化的底層邏輯。文中均為私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商業機構。

專欄|對話孫大慶:服裝經營靠資料,行業底層看文化

以下為對話實錄:

來之前我剛看了個推文,服裝行業新季財報那叫個慘淡,倒的倒,關店的關店,壓貨嚴重

大慶:

是,80、90年代的時候,開店就能成,因為本質上供需矛盾太突出了,可以說是時代造就的企業家。

現在不做品牌、不做創新,根本不可持續

。很多早年的明星品牌,現在轉向三四線市場了。

:那也是條路子。下沉市場你怎麼看?

大慶:

實際上就是需求問題,需求沒滿足。以前的東西太舊、太土了。網際網路對下沉市場的視覺審美影響是很大的,電視劇裡看到的漂亮東西,我以前買不到啊,我很想要。所以一下沉過去的時候,叫

高維打低維。

(沒開過眼。)對,所以這幾年,尤其中原地帶,服裝市場很好。但馬上又要飽和了,沒辦法,湧過去太多了。現在是拉鋸戰,把利潤空間做的很小,有人撤退,有人繼續堅守,中國市場就是這樣。

徐:

活下來的有什麼特別?

大慶:

一個是堅持住了,一個是

真正在“耕耘”這個市場

了。(更多不是長期主義者。)對,更多的是跟風,能賺一波就好,賺不了我就關店,這是大環境商業氛圍問題。

徐:

現在服裝企業的商品經理一般是什麼背景出來的?又懂服裝,又懂資料的這種。

大慶:

不不,這種非常少。大量是學服裝的,偏藝術的,(學設計的?)對,我只見過個別的,做開發,又轉為商品運營的,這個就比較厲害了,因為他的所有決策是從資料出發的,會相對靠譜。但他又有個致命的問題,(什麼問題?)審美問題,對,選款的時候這個蠻致命。所以

中國服裝最缺的其實是高層次的商品經理

徐:

剛在講的是快時尚、大眾服飾,還有一類是時下比較火的定製。

大慶:

很多都是

偽定製

。板早就已經打好了,生產的時候調一下,拼起來。早前就有很多企業做這事兒了,街邊小店就幹這種事兒,量一量,過兩天來取,沒有所謂設計。(怎麼樣才叫真正的定製?)比如你家的裝修,空間功能和所有的軟硬裝得根據居住者的生活習慣、審美品味度身定做。高階定製設計會花上幾十萬上百萬,多名知名設計師一年兩年的時間,去做一件定製。

徐:

所以定製永遠屬於一小批的受眾,不可能規模化的是麼?

大慶:

也不是這麼說,首先設計師隊伍得跟上。服裝比較特殊的點是,

主觀審美還沒有辦法完全被機器複製學習。

徐:

你覺得中國定製消費市場孵化完成了麼?

大慶:

服裝永遠是跟場景相關

。例如寫真的古裝漢服熱、婚慶禮服,這些都是可以定製的。再比如旗袍,每個女生都會希望自己年輕的時候,身材婀娜的時候,有一件屬於自己的旗袍。

專欄|對話孫大慶:服裝經營靠資料,行業底層看文化

徐:中國消費者懂面料嗎?

大慶:

大部分不懂,他們看款式、看好不好看,看價格。

徐:之前有品牌方跟我說,他們希望永遠服務20階的女性,這樣消費週期是十年。但顧客是會成長的,你永遠要去讀懂新的群體。

大慶:

對,小孩子長大了,審美會變化,要跟隨嗎?你的品牌要不要變,定價策略要不要變,是不是開新的產品線,或者做子品牌,這是選擇。(現在的少女跟十年後的少女也是完全不同的群體)是,品牌服務的客群區間,要有明確的認知。(接受過時間檢驗的,在顧客群體定位上比較堅持的品牌,你覺得有嗎?)優衣庫吧,它是全品類的平民化品牌,但中間也經歷過轉型。

徐:服裝資訊化廠商的生存策略,你看到的有哪些?

大慶:聰明的,選擇跟流量捆綁,背靠大樹;另一類是融資後把產品打扮地比較漂亮,有一定的資料分析思維在裡面,又跟服裝行業的學術團隊,典型的比如東華、理工做支撐,會相對比較專業一些。但其實產品背後邏輯的深入,還差的比較遠。(技術方本身有能力自主深入麼?還是必須跟甲方一起。)實質上應該跟行業專家一起。但又有一個矛盾點,業內的人不懂產品的規劃和設計,他提的點可能會偏了,很可能產生分歧。

徐:甲方提的需求會有什麼實際的問題呢?

大慶:

最明顯的是,他只看到自己業務部門的需要,和眼前的需要,但服裝是整個鏈條的問題。直白點說,整個行業比較low,懂資料的人少之又少,缺懂行的B端產品經理。(資訊官不懂業務。)

相對來說IT跟其他部門有些剝離

,你讓業務部門去提煉需求呢,他們又很難歸納,只是說碰到問題了覺得困擾。(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目前無解。(是不是一把手的事兒)對,例如某浙江服裝企業,老闆拍板,專門成立研發團隊,做很多系統,大大小小做了幾十套。但也有問題,互相不相容。(自己給自己搞了孤島),是的,所以

服裝數字化是個系統性跨部門工程。

徐:剛才講的前端偏多,供應鏈這塊,行業上游的資訊化現狀如何?

大慶:

供應鏈核心問題是在,服裝快速生產快週轉的過程,是要壓面料的,沒有面料在工廠壓著,是很難快反的。比方我A類商品賣到了50%,馬上要斷色斷碼了,首先工廠得跟得上,馬上下單,3-5天到店,如果工廠加工沒問題,那麼原材料有沒有問題,是你來壓,還是工廠去壓,這就涉及到資金資本了。(所以雙十一促的其實是壓貨的?)對,除非現在玩的那種叫預售,提前統計後,按照120%或130%採購面料,開始生產,在售罄率的基礎上同步考慮退單的問題和尾貨拋售渠道的問題。我們說的這些都是比較零碎的細節,完全依賴資訊系統去控制不現實。只是系統中要把這個機制做出來,如何去預測和分析,所以

資訊化是基礎設施,資料是核心

但眼下,這個行業人員的素質還跟不上,好人才難求。

徐:想跟你聊聊國外的產品。國外的產品經理在琢磨什麼?

大慶:

他們在做場景。比方做硬體的惠普,他們在做快捷收銀,包括查庫存,店員不用再朝庫房吼,誒,38碼的鞋還有麼。中國現在一陣風在做資料中臺(還有看板,其實是個儀表盤),對,那個是給老闆看的,但老闆真正想看的其實是什麼款為什麼滯銷了,為什麼賣的好,店員銷售業績忽上忽下是怎麼回事,人效場效究竟如何。我們要走的還有很遠。

徐:70週年慶典上國家領導人又穿了中山裝。

大慶:

現在我們所有的禮服是來自於西方制服,是一種貴族崇拜。但現在漸漸的,中國文化元素重新回到我們設計視野。(包括西湖邊上也特別多小姑娘穿漢服,但漢服普遍質感都不是特別好。)對,我跟一些漢服設計師溝透過,產業畢竟還小。

服裝產業的底層是文化需求,國風的背後,是傳統文化的迴歸,是文化自信的重塑。這是指向未來的。

· End ·

轉載須知 :

1、文章為「零售AI星球」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時,請在文章開頭註明:文章轉自「零售AI星球」,標明原文作者。

3、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