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上行走,常被一種精神所包圍

在漢上行走,常被一種精神所包圍。於是,我想製造一點文字,為漢中而歌吹。在漢中,常被提起的是張騫,並給張騫賦予了一種精神,希望得到漢中人的傳承。張騫26歲的時候,就離開城固,離開漢中,翻過秦嶺,到了長安。建元二年出使月支,經匈奴被拘十多年,後逃回又從衛青擊匈奴,因知沙漠水草所在,使君不致睏乏,有功被封為博望侯。元鼎二年又出使烏孫,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支、大夏等國,西域諸國始通於漢,開拓了西域的通商之路,被譽為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成就了張騫的開拓進取精神,被漢中人世代所秉承。

在漢上行走,常被一種精神所包圍

張騫從長安出發的時候,整個世界東方與西方還相互隔絕,就在張騫到達中亞各國1100多年後,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雙腳,才踏上中國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開往東方的船隊,在張騫出使西域1300多年之後,才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揚帆啟航。張騫開通通往西域各國的道路之後,被張騫帶到西方的中國絲綢,開始源源不斷地走向了世界,西方的珍寶、黃金也沿著這條道路湧進了長安,後來人們把這條道路稱之為絲綢之路。從此,這條路把古老的中國與遙遠的西方連在了一起。人在物質和精神的兩個世界裡居住著,作為物質載體的人,總有消亡的一天,而人所承載的精神,就如同張騫精神一樣,卻永存不朽!人是需要有一點精神的,而張騫精神,就是漢中人的一種標誌,它體現了漢中人卓爾不群的處世觀,也體現了漢中人永不言敗的性格。

在漢上行走,常被一種精神所包圍

漢中是一個美麗富饒的水鄉,它離不開秦嶺和巴山的呵護。秦嶺的南麓,坡緩綿長,從秦嶺大散關南下,要走近200公里,經過高山、中低山、丘陵,才能到達漢中壩子。高大的秦嶺阻隔了北方的風沙寒流,南方的雲雨卻在這裡徘徊不去,年降水達8001000毫米,加之與秦嶺遙遙相對的大巴山麓,自古多出夜雨,年降雨多達1400毫米,因而秦嶺南麓和巴山山麓,森林茂密,植被蔥蒼。由於這兩大山脈涵養了大量水源,使得秦嶺南麓和巴山腹地泉溪漫流,叫得出名字的河流溪水多達565條,從而構成了漢水和嘉陵江兩大水系,不僅繁衍了早期的人類,而且世代滋養著漢中兒女。早在1943年西北大學教授陸懋德在漢水邊的龍崗寺發現了數以千計的舊石器,這批距今120萬年的古人類石器顯示了漢水流域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在漢上行走,常被一種精神所包圍

江河淮漢,歷代地理學家都把漢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列,足見漢水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古代最著名的水經注沒有過多著墨於其它江河,卻用了幾乎與黃河、長江相等的篇幅,詳細地描述了漢水溫潤悠遠、柔媚婉麗的風貌,以及發生在漢水流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人物。因此,在漢上行走,到處是河,四處是水,自古被譽為漁米之鄉,栽稻始於秦漢,種茶溯至唐宋,藤棕竹編歷史悠久。漢中雖屬陝西,被划進大西北的版土,其實卻在秦嶺以南,河流皆歸匯長江,地理、氣候類似於南方,植被、物產、民居、風俗、人情頗似湖南、湘西特色,到處有修竹茂林,河流木筏,狹長街鎮,茶館竹椅,掉腳樓屋,大塊臘肉,但這裡又不是地道的南方,正是由於這些與黃土高原截然不同的物候風貌,才使得漢中更為神奇。

在漢上行走,常被一種精神所包圍

現在,西漢高速通了,到漢中行走的人日漸多了起來。從西安出發,翻過秦嶺,就進入了陝南,到了漢中的邊沿,於是就看見險峻的山崖、幽深的山谷、蒼翠的山林、清澈的溪流、鳴唱的小鳥,還有滿坡的野花、野草,偶爾還能看見珍禽異獸;透過車窗,綠林深處飄起的炊煙,山溝裡若隱若現的村莊和人家,就會不時地從眼前掠過,感覺好象到了南方。出了山口,就進人了漢中壩子,無邊的綠野湧向天際,如玉的漢水在壩子之間蜿蜒,兩岸阡陌縱橫,田禾竟長,橘林火紅,白鷺翻飛,一派祥和景象。

在漢上行走,常被一種精神所包圍

秦巴大地,物華天寶。這裡是各種植物生長的天堂,也是各種動物繁衍的樂園,不僅盛產茶葉、生漆、木耳、天麻、核桃、板栗等土特產品,而且又是中藥材的集散之地。許多遊客一到漢中,要叢集結夥去吃涼皮,由於漢中涼皮辣子和紅油多,直吃得滿頭冒汗仍津津有味;有的也不忘去買幾盒茶和一些土特產品,或者到棕藤竹編市場看看,那裡產品名目繁多,靈巧精緻,讓人眼花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