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時,劉備以仁義著稱,為何在稱帝后性情大變?

導語:在東漢末年時,劉備以仁義著稱,為何在稱帝后性情大變?

/文:木香戲談歷史

每當說起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蜀漢陣營的幾人。不管是忠義肝膽的關羽,還是忠心報國的諸葛亮,又或者是一心為著漢朝著想以仁義著稱的劉備,他們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三國人物。特別是劉備,更是我們所認可的仁義君子,不過有很多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劉備在他登基稱帝后性情發生了大變,與之前的仁義相比,劉備更像是一個真小人,這就讓很多人感到好奇,

劉備在登基前後為何性格差距如此之大呢?

在東漢末年時,劉備以仁義著稱,為何在稱帝后性情大變?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筆者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劉備他的生平簡介。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也就是漢室宗親,不過最初僅是街市上賣草鞋的人,結識關羽和張飛後才開始逐漸擴大起來。但隨之而來的是十幾年四處漂泊,遇見諸葛亮後劉備才算是扎穩了根腳。之後劉備聽取諸葛亮的建議進軍西川,佔據益州和漢中,形成了三個勢力互相鼎立的局面。在漢獻帝劉協被曹丕逼迫退位後,劉備便在西川地區登基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建立政權沒多久,劉備便因為夷陵大敗,病死在白帝城。

在東漢末年時,劉備以仁義著稱,為何在稱帝后性情大變?

那劉備為何會在稱帝后性情大變呢?筆者覺得分析這個問題,無非就是從兩個方面出發,一是他稱帝前的處境,二是他稱帝后的處境,具體如何?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首先,劉備在稱帝之前沒有任何勢力,他需要不停宣揚自己的名聲,讓天下名士前來投靠。

之前我們就有講過劉備曾漂泊十多年,在這十多年中劉備勢力一直沒有得到發展,但他的名聲卻一直宣稱在外,只要提起劉皇叔想到就是仁義還有禮賢下士。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就一直保持著自己禮賢下士和仁義的名聲,無論碰到任何事情或者是任何人都禮讓三分,劉備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讓有名氣有抱負,或者是忠於漢室的人來投奔自己,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

在東漢末年時,劉備以仁義著稱,為何在稱帝后性情大變?

其次,劉備在登基稱帝前,大力宣傳自己是為了讓天下認可漢室宗親的身份。

在東漢末年時,漢室宗親的身份要比天下任何一個諸侯都要好用,百姓們也都比較信奉劉姓皇室。當時的劉備沒有登基稱帝,他始終是一個皇室宗親,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不停的向外宣傳自己的名聲,還有自己的仁義,讓天下百姓去認可他這個劉皇叔。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宣傳漢朝皇室的仁義博愛,劉備也是為了得到大家的支援,為之後登基稱帝或者是雄踞一方做準備。

在東漢末年時,劉備以仁義著稱,為何在稱帝后性情大變?

最後,劉備登基稱帝后大局已定,完全不用在意自己的名聲。

劉備他前面所做的這些事情,無非是想獲得天下百姓的支援,讓自己能夠在亂世之中立足。在漢獻帝劉協被逼迫退位後,劉備他也藉著漢室宗親的身份登基稱帝,此時的他已經坐穩皇帝位置,就如同生魚煮成熟飯一樣,根本就再無後顧之憂。哪怕有人進行反對,也已經不能改變這個事實,所以劉備在此時才會出現性情大變,開始處理那些反對自己的聲音,也不再禮賢下士,自己孤意而行。

在東漢末年時,劉備以仁義著稱,為何在稱帝后性情大變?

結合以上幾點,筆者覺得劉備之所以會如此放縱自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在登基稱帝后有著足夠的信心,而且對於名聲也沒有太大的要求。

劉備在勢力弱小時,大力宣傳自己的仁義之名,所求的無非是想獲得那些世族大臣,還有黎民百姓的支援。等他登基稱帝后,大局已定,劉備對於這些在外名聲的需求也不那麼急迫,哪怕天下百姓不支援他坐上皇帝位置也已經阻止不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是會形成,無論怎樣去做都已經改變不了這種局勢。

在東漢末年時,劉備以仁義著稱,為何在稱帝后性情大變?

相比於劉備的仁義,只能說權利給予了他改變,但沒有徹底改變劉備的本質,雖然性情有些變化,但本質上的仁義還是顯而易見。以上就是筆者的個人愚見,歡迎有其他見解的朋友留言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