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行動與智慧相結合?

中國有一句諺語:

空談,水之泡沫;實行,金之點滴。

行動既是成功的直接力量,也是成功的根本性力量,沒有行動,說其他的都是多餘。

一個人所學習的各種知識,只有被應用到各種行動中,才能體現出價值,否則所謂的知識就成了廢話甚至笑話。行動意識是每一個有進取精神的人,都必須具備的優先意識。放眼全天下所有成功人士,他們都遵循著同樣一個規律:行動一步,才可能進步一步;行動不止,才可能夢想成真。

如果說思想不同是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不同,那麼行動不同就是人與人之間現狀不同的直接原因。每個人的現狀都能在其過去的行為裡找到原因;每個人的未來都能從其現在的行為中看出端倪。古語有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沒有

躬行

,就不會有真正的收穫。

如何讓行動與智慧相結合?

根據行動力的強弱,可以把人群劃分為以下四大類:

第一類,立即去做的人。這類人的執行力非常強,一旦被安排做什麼事、想到要做什麼事或者決定要做什麼事,就會立即行動起來,並爭取以最快的速度高質量地把事情做好。所以,這類人往往能夠搶佔各種先機,成功的機率大增,那些能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絕大部分都屬於這類人。很多時候,立即行動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例如:

2017

年左右,當時自媒體正處於風口期,一些人看到機會後立即行動起來,每天只是隨便發發文章和影片,便能吸引大量粉絲,收入也跟著水漲船高。而有的人看到機會後,猶猶豫豫地過了很長時間,最後終於下定決心要做時,風口期已過,此時再想做成功,要比第一批做成功的人付出多倍努力。

第二類,拖一段時間再做的人。這類人明知道相關事情早晚都要做,但他們總是喜歡拖一段時間再做,甚至到了不做不行的時候,才逼著自己去做。他們一般處於金字塔的中間部分,成功的機率會低很多。如果想站到金字塔的頂端,需要努力克服拖延症。

例如:在我上學時期,老師每次檢查家庭作業時,總有少部分同學不能按時完成,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喜歡拖延。最終,不僅會受到老師的批評,而且要加倍寫作業。更可悲的是,這樣的同學成績往往還比較差。

第三類,說多做少的人。這類人往往說話頭頭是道,但說過了以後,根本不在現實中行動或者很少行動,而且即使行動,也很難堅持下去。所以,他們基本上都處於金字塔的中下部,如果不做出轉變,生活難有大的起色。

例如:有的人經常跟別人說,自己要做這,自己要做那,但幾年過後,回過頭來看看,他們曾經說的事一件也沒有做。這不僅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而且會降低個人信用,讓別人覺得他們很不靠譜。

第四類,不說不做的人。這類人通常比較頹廢,行動力非常弱,甚至因為自暴自棄、心態崩潰等原因而使自己完全失去了行動力。這屬於心病,要接受

治療

,否則會一直處於金字塔的最底部,成功的機率為零。

有人說自己之所以不行動,是因為沒有發現好的行動方法。其實,行動本身就是方法。例如:你現在不會做外貿生意,難道說現在不會就意味著將來一定也不會嗎?顯然不是,只要行動起來,去學習、去研究,慢慢地,自然而然就知道怎麼做了。但如果不行動,永遠都不會有方法,也永遠都不可能會。

如何讓行動與智慧相結合?

除了行動本身就是方法以外,在行動的過程中,還可能有意無意地發現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有的人說自己不會帶孩子,不過嘴上說不會,一旦真行動起來,過段時間人們會發現,其帶孩子很有一套,怎麼餵奶、怎麼換尿布、怎麼逗孩子開心等全都很熟練,這就是行動中發現的方法。

如果說行動如猛虎,那麼智慧就是一雙翅膀,兩者結合在一起,就能真正造就

如虎添翼

式的強大力量。人人都有智慧,但並不是人人都擅長利用智慧。智慧究竟是如何在大腦中發揮作用的呢?主要有以下幾個程式:

第一,獲取知識。知識是智慧的基礎,就好比磚頭是蓋房子的基礎一樣。一個人只有多學習知識,才可能擁有更強大的智慧。

第二,把知識上升為優先意識。只是知道知識還不行,因為有的人經常會把一些知識當作耳旁風,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利用它們。

第三,行動中利用優先意識。例如:當一個職場人知道溝通的重要性以後,自然會把這種重要性上升為優先意識。之後,他在工作中就會特別注意與同事之間的溝通,而不會像之前那樣或沉默不語或我行我素。

根據問題狀態變化與否,用以解決問題的智慧可以分為

靜態智慧

動態智慧

兩大類。其中,靜態智慧是指所面對問題的狀態是固定不變的,此時需要動用智慧來解決這個固定的問題;而動態智慧是指所面對問題的狀態處於不停變化之中,此時需要動用智慧來應對這個不斷變化的問題。

比如說,汽車壞了需要維修,這就是一個相對比較固定的問題,用靜態智慧解決就可以了。使用靜態智慧的本質是,充分利用各種知識、經驗、技能等智慧元素去攻克一個固定的

再比如,在籃球比賽中,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教練需要實時閱讀場上形勢,然後決定什麼時候叫暫停、什麼時候換人、什麼時候改變戰術等,這就是利用動態智慧的過程。使用動態智慧的本質是,以變應變,始終隨機應變。可以看到,在

NBA

賽場上幾乎分秒必爭,但凡激烈的比賽,不到比賽時間走完根本不知道會鹿死誰手。一個優秀的教練,會把相關籃球規則利用到極致。在重要的進攻回合,哪怕只剩

0。5

秒,也會把進攻最強的人都換上場;在重要的防守回合,則會把防守最強的人換上場。

生活中,靜態智慧和動態智慧都經常會被利用,兩者相比,顯然對動態智慧的利用過程更為複雜。例如:在創業的過程中,更多需要利用動態智慧,畢竟有太多問題處在不停變化之中。唯有以變應變,才可能做到基本不變,從而確保相關事情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這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所以在做事的過程中,遇到意想不到的事幾乎是必然的事。有鑑於此,人們應該學習籃球教練,讓自己善於閱讀

場上

形勢,並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

戰術

,不能太被動。見招拆招,才能不中招,否則肯定會挨刀。

為了更好地認識智慧、利用智慧,可以把智慧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初級智慧,以生活常識為主,基本不需要怎麼思考,只要知道就能利用。雖然初級智慧多用於做小事情,但是它們不可或缺,否則會顯得一個人很無知。例如:如果你懂得基本的急救常識,當發現有人出現呼吸停止、心臟驟停等危急情況時,你就很有希望利用這種初級智慧救人一命。

中級智慧,需要淺度思考,具體表現為大致從大腦裡過一遍,但沒做太深入、太細緻的思考。例如:在下象棋時,如果你只能看到對手兩步以內的棋,這就是一種淺度思考。高手可能會看到對手十步以內的棋。

使用中級智慧做事時,非常容易犯錯誤。所以在做一些重要事情時,儘量避免使用中級智慧。人們常說的

滿罐子不響半罐子晃盪

,體現出的就是中級智慧,給人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覺。

如何讓行動與智慧相結合?

高階智慧,需要深度思考,主要表現為針對問題進行全方位、深入、細緻的思考,並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事物。通常來說,當人們想以少勝多或者以弱勝強時,必須透過深度思考找到一個突破點,以大幅增加勝算。

舉個例子,在赤壁之戰中,作戰一方的曹操率領

20

萬大軍,而當時的孫劉聯軍只有

3

萬人,手握優勢的曹操為何會大敗?當時為方便士兵行走,曹操的戰船都是連線在一起的,所以孫劉聯軍中的周瑜決定用火攻之。戰爭開始前,周瑜一方先寫信向曹操詐降。數日後,又點燃數十艘裝滿柴火和油的衝鋒船,並藉著東風讓眾多

火船

向曹操的戰船高速衝去,致使曹軍燒死的燒死、餓死的餓死、病死的病死,最終曹操大敗而逃。在此過程中,周瑜的一系列操作,就是深度思考、深度利用智慧的過程。

為了增加成功率,

平日裡在做一些重要事情時,最好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度思考一下:

1。

選擇是否為最優,這是方向性問題;

2。

注意時間成本控制,別以為時間是免費的,其實時間很貴;

3。

完善執行策略,每一步的執行策略都要有助於高質量推進事情的進展;

4。

整體價值把控,平衡好區域性和整體的利害關係,始終確保整體上自己能夠獲得巨大價值。

頂級智慧,需要

深度思考

+

整合思考

。通俗來說,就是一群人進行深度思考,然後讓大家的智慧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從而

生產

出更精妙的智慧,而非一個人的

單打獨鬥

舉個例子,現在無論是做企業的人,還是搞科研的人,基本上都非常強調團隊智慧,畢竟一個人的認知和力量都是有限的。正所謂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所以別做什麼事都唯我獨尊,要懂得利用別人的智慧和集體的智慧。只有精益求精,優中選優,才能展現出更強大的力量。

王者智慧,需要進行哲學思考,其本質上是對未知領域的開發。世界要進步,人類就不能停留於利用已知,還應該想辦法利用未知。擁有王者智慧的人,通常是知識的創造者,而非簡單的學習者。

每個人身上都潛藏著王者智慧,關鍵在於要多去開發自己的大腦,多去利用。如果想更快地取得成功或者取得某種突破,在努力的過程中要開啟

智動模式

,即智慧與行動高度結合的做事狀態,唯有如此,才能所向披靡。現實世界遵循這樣一個公式:

時間

+

行動

+

智慧

+

重複

=

不可能不成功

誰都別說自己笨,只是還沒有學會深度利用自己的智慧;誰都別抱怨為何總是失敗,只是還沒有學會在堅持的過程中加入一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