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中的胡說八道

《沉默的大多數》中的胡說八道

早就聽說了王小波的大名,每當看到某某推薦書單,總會有王小波的書,《沉默的大多數》、《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黃金時代》等等。雖然一直沒有機會去看,但瀏覽評價,給人很犀利的印象,如韓寒,如李敖。近來想找些散文書籍來讀,就在網上搜集到一些,沈從文《湘行散記》、汪曾祺《人間草木》、葉聖陶《葉聖陶散文》,馮唐《三十六大》、史鐵生《我與地壇》、李厚澤《李厚澤散文集》、豐子愷《緣緣堂隨筆》、沈復《浮生六記》、《培根隨筆》、《蒙恬隨筆》,當然少不了最重要的魯迅的文集。在蒐集過程中,再次看到了王小波的身影,《沉默的大多數》再次被多數人推薦,正好有機會拿來讀一讀。

《黃金時代》

王小波

軍事

免費閱讀

人往往在沒有選擇的時候,最容易做決定,而選擇越多,做決定越難。蒐集了這麼多本,先讀哪一個變成了問題。思來想去,決定先讀《沉默的大多數》,再讀國外的兩位作者的書,然後讀除魯迅之外的中國作者的,魯迅文集放最後。這就好比買了一堆糖果,對心心念念已久的有最強烈的衝動,要最先吃,最好吃的要留在最後吃,其餘相差不大,放在中間。

上一本書剛讀完,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了《沉默的大多數》,真讀起來感覺與期待相差太多。序言中他談起自己寫此書的緣由,說到年輕時讀蕭伯納的《巴巴拉少校》:

工業巨頭安德謝夫問兒子對做什麼有興趣。他在科學、文藝、法律等一切方面一無所長,但說自己會明辨是非。老爺子把自己的兒子暴損了一通,說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麼你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

用以諷刺好明辨是非的人。他說到自己以明辨是非為恥。然後緊接著說到

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這本雜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雖如此,也算交代清楚本書的寫作意圖。繼續讀正文,其中不乏胡說八道,前言不對後語之話。

作者在談到裝傻的問題時寫到

在我們這個國家裡,傻有時能成為一種威懾。假如鄉下一位農婦養了五個傻兒子,既不會講理,又不懂王法,就會和人打架,這家人就能得點便宜。聰明人也能看到這種便宜,而且裝傻誰不會呢——所以裝傻就成為一種風氣。我也可以寫裝傻的文章,不只是可以,我是寫過的——“文革”裡誰沒寫過批判稿呢?但裝傻是要不得的,裝開了頭就不好收拾,只好裝到底,最後弄假成真。

“裝傻”和生理上“傻”怎麼能同樣看待呢?“精神不正常”才使人敬而遠之,讓有五個傻兒子的農婦得到便宜。這與後文的“裝傻”有本質的不同,“裝傻”是出於自願或被迫的原因,掩蓋自己迎合別人的一種適應環境的智慧做法,況且作者自己曾經“裝傻”過,又說裝傻是要不得的,只好裝到底,弄假成真。那作者是裝到底了嗎?弄假成真了嗎?

《沉默的大多數》中的胡說八道

談到沉默時,作者寫到

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裡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說。起初我以為這是因為經歷了嚴酷的時期(“文革”),後來才發現,這是中國人的通病。

為什麼把這稱作“病”?為什麼還是中國人特有的病,外國人就都不這樣嗎?帶著批判的目的,觀察的眼光就自然變成了偏見,只有不對的事物才值得批判,把它看成問題,才有了批判的理由。照這個邏輯,若想批判某個人,隨便找一個人性的缺點,加之他全家即可。

談到三十年代蘇聯群眾的沉默,寫到

前蘇聯三十年代,有好多人忽然就不見了,所以大家都很害怕,人們之間都不說話;鄰里之間起了紛爭都不敢吵架,所以有了另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就是往別人燒水的壺裡吐痰。

我覺得有趣,是因為像肖斯塔科維奇那樣的大音樂家,戴著夾鼻眼鏡,留著山羊鬍子,吐起痰來一定多有不便。可以想見,他必定要一手抓住眼鏡,另一手護住鬍子,探著頭去吐。假如就這樣被人逮到揍上一頓,那就更有趣了。其實肖斯塔科維奇長得什麼樣,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象他是這個樣子,然後就哈哈大笑。

讀了之後,我只看到眼前浮現出一個意淫滿足之後猥瑣地發笑的王小波。

談到一夥人漫無目的行走時,寫到

這一大夥人在理論上是前往某個機構(叫作“校革委”還是“籌委會”,我已經不記得了)講理,實際上是在校園裡做無目標的布朗運動。

布朗運動指顆粒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一夥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算作一個顆粒,怎能稱作布朗運動?每個人算作一個顆粒尚可,那也是多個顆粒協同運動,怎能算作無規則?布朗運動本身就有無目標之意,何來與目標的布朗運動?

談到有個學生咬了他人耳朵,作者寫到

那個咬人的學生把耳朵吐了出來,並且被人逮住了。不知你會怎麼看,反正當時我覺得如釋重負:不管怎麼說,人性尚存。同類不會相食,也不會把別人的一部分吞下去。

同類不會相食,在動物中普遍存在,屬於動物本性,不是人性。人性中哪條包含可以咬下別人耳朵?這分明是獸性。這麼說來,咬人的同學,恰恰違背了人性。人性尚存從哪裡看出來的?胡扯!胡扯!

書剛讀一半不到,已有如此之多的邏輯錯誤,相信繼續讀下去能欣賞到更多奇怪的邏輯。讀者說他是個有趣的人,的確,我感到不少趣味,畢竟此等文不多見。

當然書中也有許多啟發人思考的正確的邏輯,不能因為有部分不妥之處就全盤否定一本書,所以還是要繼續讀下去,汲取有營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