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一舉成名,至今香火旺盛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閶門五公里外的楓橋鎮。

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一舉成名,至今香火旺盛

寒山寺始建於南北朝梁代天監年間(502—519年),據《吳郡圖經》《吳郡志》《姑蘇志》《百城煙水》《蘇州府志》等記載,如今的寒山寺原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後來妙利普明塔院因寒山禪師而更名。寒山禪師又稱寒山子,唐代貞觀年間原居住於始豐縣(今浙江天台)寒巖,擅長詩詞文章,寫有詩300餘首,後人輯為《寒山子詩集》。拾得禪師本是孤兒,由封幹攜入天台山國清寺為僧,故取名為“拾得”,並與寒山成為好友。唐代貞觀年間,已經成為天台山名僧的寒山禪師和拾得禪師先後來到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因此寺院改名為“寒山寺”

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一舉成名,至今香火旺盛

當時唐代詩人張繼去唐朝首都長安赴考落第,返回途經過寒山寺,夜泊於楓橋附近客船中夜裡難以成眠,處傳來寒山寺陣陣鐘聲,故有感而作《楓橋夜泊》一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膾炙人口深受文人雅士喜愛,寒山寺便隨之逐漸聞名了起來。

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一舉成名,至今香火旺盛

隋唐至明清1000多年內,寒山寺不幸先後遭遇五次火毀,幸得各方資助五次修復。最後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緒年間。

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一舉成名,至今香火旺盛

南宋時期,寒山寺曾經被更名為“普明禪院”,但因寒山寺一直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的形象,所以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後來傳說拾得後來還遠渡重洋來到東鄰日本傳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所以寒山寺深得日本友人的敬重。

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一舉成名,至今香火旺盛

歷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鐘樓、楓江樓等。

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一舉成名,至今香火旺盛

寒山寺素以鐘聲吸引遊人。如今敲響的大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江蘇巡撫陳龍督造,巨鐘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2噸。每年除之夜,中外遊人雲集寒山寺,聆聽鐘樓中發出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

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一舉成名,至今香火旺盛

近年來,寒山寺鑄造了被稱之為“天下第一佛鐘”的仿唐式古銅鐘,其總重量為108噸,鍾高8。588米,鍾底裙邊最大直徑5。18米,鐘面主體銘文鑄有《大乘妙法蓮華經》共69800字,鐘面上其他銘文7009個字。大鐘六銑口裙邊上方鑄有九幅精美的飛天圖,整個鐘體造型厚重秀美,成為中華梵鍾文化的代表作品。

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一舉成名,至今香火旺盛

與大鐘同時奠基的還有“中華第一詩碑”。詩碑主體高度為近16米,總重量達388噸。大碑正面鐫刻有清代書法家俞樾所書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一首,共28個大字,45個小字,最大的字為0。8米見方。據說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江蘇巡撫陳龍重修寒山寺時有感於滄桑變遷古碑不存,便請俞樾手書了這塊《楓橋夜泊》石碑。其時俞樾雖已86歲高齡,仍以其飽滿情懷、穩重章法、渾圓筆意,揮灑淋漓一氣呵成。也許傾盡全力,也許心願以了,俞樾作書後數十天便倏然長逝。《楓橋夜泊》石刻大碑的背面鐫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共289個字。共雕刻有28條蛟龍的大碑矗立在一個水池中,寓意著張繼《夜泊楓橋》的意境。

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一舉成名,至今香火旺盛

此外,寒山寺還參仿唐代寶塔樣式,修建了氣勢雄偉“普明塔院”,結束了寒山寺六百餘年無塔的歷史。

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因唐詩《楓橋夜泊》一舉成名,至今香火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