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降將遍地都是,而於禁一生僅降一次,為何就背上了千古罵名?

“降將”這個詞,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帶有一定屈辱的詞彙。人們一旦選擇了投降,那無疑就等於是背叛,這對於一向信奉忠義的傳統禮教來說,是最具有屈辱性的行為,也常常會被後人所唾棄。不過有些時候卻是例外,因為投降分有很多種,棄暗投明叫作投降,背信棄義叫作投降,忍辱負重也是投降,貪生怕死也是投降。所以,為什麼而投降,投降之後做了什麼,一生當中又做了什麼,這一切的一切就構成了一個重要點,投降應該如何去定義。

三國降將遍地都是,而於禁一生僅降一次,為何就背上了千古罵名?

歷史其實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帶有著很濃重的政治情感的。就拿關羽、張遼、于禁三個人的遭遇來說,他們都有著投降的經歷,可後人對其評價卻大為不同。而這,除了他們投降本身有一定區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歷史記錄者的站位問題。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記錄者坐在那一方,那其態度就自然會有所差別的。

三國降將遍地都是,而於禁一生僅降一次,為何就背上了千古罵名?

關羽的投降,毫無疑問就是指的關羽投降曹操。從投降本身上來講,關羽的確是投降了,可他卻不是所謂的投降曹操。關羽是有原則的投降,既降漢不降曹。也就是說,關羽在投降這件事上是有底線的。他要維繫自己忠義的一面,所以他可以向漢天子稱臣。而曹操此時是漢天子的代言人。所以,關羽的投降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還是忠義的。

三國降將遍地都是,而於禁一生僅降一次,為何就背上了千古罵名?

而且,關羽即便投降了之後,他內心深處還是念念不忘劉備的,是恪守為臣為友之準則的,從一句“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就可以看出。因此在筆者看來,關羽之所以投降,其實就是某種程度上的忍辱負重。既然治力於匡扶漢室,那他也就不會做自絕於漢室而死的事。保住性命,以圖未來才是正道。

三國降將遍地都是,而於禁一生僅降一次,為何就背上了千古罵名?

而張遼,從真正意義上講,他就不屬於投降。表面上看,張遼是投降了,可如果我們深挖張遼與呂布的關係的話,其實就可以知道,張遼不是投降,因為呂布本身就不是張遼的主公。作為幷州軍事集團的一員,張遼只不過是兵屬呂布,但他在隸屬關係上是獨立於呂布的。說白了,呂布根本就管不到張遼。人家張遼是漢天子的官,也就是在區域劃分上成為了呂布軍團的一分子。但張遼的政治站位,從來沒有和呂布一起過,說張遼投降是不客觀的,對張遼而言,無非就是擇明主而棲之。

三國降將遍地都是,而於禁一生僅降一次,為何就背上了千古罵名?

但于禁就不同了,于禁是真正的投降。

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三國志·于禁傳》

但對於于禁的投降,筆者是有疑一些疑問的,既然向關羽投降了,那麼于禁為什麼還要被關羽關在監獄中。以于禁的重要性和能力,他要是真的投降,關羽就算不立刻委以重用,起碼也要安排人把他送到漢中吧。因此,在筆者看來,于禁之降與其說是降,其實也不過就是當了俘虜,而沒有立刻殉國罷了。難道說,非要一經俘虜就以死效忠才是忠疑義麼?

三國降將遍地都是,而於禁一生僅降一次,為何就背上了千古罵名?

其實,這裡面有記錄者的站位,與統治者的評價等因素。不管是關羽也好還是張遼也罷,他們的投降其真正物件都是曹操,而歷史的記錄者陳壽,是晉朝的臣子,我們都知道晉朝是承曹魏而獲得天下的,所以曹魏就是當時的正統。說白了,在記錄者的政治站位中,關羽張遼都是棄暗投明。再者,即便他們不是棄暗投明,關羽在後面的千里尋劉備,也足以彰顯其忠義。而張遼原本就不是呂布的臣子,最多就是一個集團中的下屬,彼時的張遼是沒有主公的,既然沒有主公也就不存在效忠,根本算不得投降。

三國降將遍地都是,而於禁一生僅降一次,為何就背上了千古罵名?

而於禁就慘了,于禁是從正統方被敵對方所擒獲的,不管他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投降,他也是俘虜。從政治站位上來說,他的這種行為既不符合政治站位需求,也同時不符合中國傳統道義追求。當然,這不是于禁“恥辱”的根本原因,于禁的恥辱是因為他與龐德形成了一個對比:

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三國志·于禁傳》

三國降將遍地都是,而於禁一生僅降一次,為何就背上了千古罵名?

作為曹魏集團最重要的武將,于禁追隨曹操三十年,立了無數戰功。雖然之前也衝鋒陷陣,幾經生死,可這次的表現卻讓曹操太失望了。一個是新投奔而來的龐德,一個是跟了自己三十年的于禁。可龐德卻選擇了以死效忠,于禁卻沒有這麼做。更為關鍵的是,于禁成為俘虜的事,在當時屢屢被提起。無論是東吳還是曹魏都把于禁作為了批判物件。不管于禁是真正投降,還是隻做了俘虜,一件事情如果屢次被人重複提起,那麼人們就會記住這件事。于禁就是這樣,因為他沒有殉國的是屢次被人提起,所以他就成了一個“降將”的代表。

三國降將遍地都是,而於禁一生僅降一次,為何就背上了千古罵名?

結語

從歷史背景來看,其實關羽、張遼、于禁的行為都是符合歷史背景的。不管是投降也好,另行則主也罷,在三國時代都是一個正常行為。曹魏手下的郭嘉、張郃,甚至那個以死效忠的龐德,也都不是從一而終的只效忠一人。所以,于禁的恥辱不在於投降本身,而在於政治站位。因為記錄者是以曹魏為正統而記錄的,所以于禁就成了背叛者,旁人就是棄暗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