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劍:好書太多,要讀經典

我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給大學生們做的一次講座中,提到了自己的一個主張:

人生太短,好書太多,要讀就讀經典。

在講座結束後的互動階段,有位同學向我提問:“您說要讀經典,但我有一個困惑,為什麼在讀了之後,我感覺不到這些經典書籍對自己起了什麼作用,而我看了一些實用圖書之後就會覺得很有用,我該怎樣去面對這樣的困境?”

這似乎是許多學生的閱讀困惑。

就學生而言,如果把閱讀的書籍簡單分類,大體上有三種。

第一類是大家常用的教材與專業性書籍;第二類是日常的實用性書籍;第三類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史哲類的書籍,包括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著作。

我們通常所說的經典,大多指的是第三類。第一類、第二類固然能夠讓人感到其實用價值,但第三類才是彰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最佳範例。

郭英劍:好書太多,要讀經典

對此,我有個比喻。在我們每一

個人

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是常態。那麼你感受到這三頓飯中,哪一頓對你的成長有特別明顯的實用價值了嗎?我想,也許會有。但即便如此,一頓飯的重要性,也是相對於個人感覺以及自己的身體健康來說的,至於具體的實用價值其實很難說清楚。

記得楊絳先生講過一個故事。“文革”時期,錢鍾書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幹校”進行思想改造,當時住在一個小窩棚裡。楊絳先生指著這個窩棚問錢鍾書先生:“可否終老於此?”錢鍾書先生回答:“沒有書讀。”是的,對於一個學者來說,沒有書讀,無疑將是人生“終老於此”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如果有書可讀,那麼,即使終老於蝸居,不亦樂乎!

作為學生,既要讀知識性很強的教材和專業書籍,同時,也要讀各種各樣能增長智慧、豐富思想、陶冶情操、修正品行、融通性格的文史哲類著述。

這類著述往往不會像教材、專業書籍或者實用性圖書那般,讓一個人讀完之後感覺學到了某種技能、策略或者手法,但它們對於一個人的成長,無疑將會起到難以覺察的重要作用。

郭英劍:好書太多,要讀經典

讀書,應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讀書,就該像一日三餐般不可或缺;讀書,也該像呼吸空氣般不知不覺。正是這樣的閱讀,成就了人們的成長,改變了讀書人的命運。

閱讀經典,總有一種無言的力量。

在閱讀中,人們聆聽來自古代傳統的空谷足音,感受來自歷史深處的喜怒哀樂,從而幫助人們反思當下,堅定信念,放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