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合不合適,看這1件事就知道了

文 | 實用菌

兩個人合不合適,看這1件事就知道了

01

“沒錢該不該談戀愛?”

“你能接受結婚沒房沒車嗎?”

“你會和經濟不獨立的人結婚嗎?”

這是我在同一個時段刷到的微博熱搜,齊刷刷的都跟“錢”有關。

看起來錢很重要,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去問:

如果ta以後有可能

出軌

要不要結婚?

如果ta以後有可能

家暴

要不要結婚?

如果ta以後不顧家、什麼事都不管要不要結婚?

……

面對這樣的問題,是不是也猶豫了?

我們以為自己在乎的是錢、是物質,但我們真正害怕的,更是那種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好比一

個人

在大霧瀰漫的天氣過小橋,而小橋的兩側,沒有欄杆。

沒有欄杆的小橋我們不太敢過,而有欄杆的小橋,使我們更有信心到達對岸。

婚姻就是小橋,房子車子等物質就是兩側的欄杆。

欄杆,也叫作安全感。

如上文所說,引發不安全感的因素有那麼多,為什麼我們看似只在乎錢、在乎物質呢?

因為金錢、物質是唯一肉眼可見、可以確定的,能夠及時“止損”的那一方面。

而其他因素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顯露出來,在結婚前,對方的一切都看似完美。

如果這些事情不發生,皆大歡喜,但一旦發生,後果都要比沒錢嚴重的多。

女星黃奕可以稱得上是娛樂圈裡上錯花轎嫁錯郎的典型人物了。

她的婚姻不僅僅是有車有房,物質條件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但就是這麼有錢,最終的結果還是

離婚

所以太有錢,也不見得是多好的事情。

02

如果說普通人無法跟明星、富商相比,那生存一定是一個普通人的本能,而這種生存的慾望會讓人“不相信”。

不安全感會讓人想要快速有車有房有錢,如果這個目標達成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他就會懷疑自己和對方的能力,不相信自己以及對方有能力得到這些“麵包”。

這種不相信,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

簡單來說就是,你越不相信,就越實現不了。

反過來,你越相信,就越有可能實現。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程度的癌症病人,有的很快死去,有的能活很久。

相信什麼,就會發生什麼。

“相信”,就是一種最大的確定性,和安全感。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說:好了,現在我知道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了,但是我還是做不到怎麼辦?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模式開始有了覺察,也就是當我們清楚了自己對於金錢匱乏的恐懼是因為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是來自於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之後。

如果這個時候你仍然感覺無法做到,那麼你可能是陷入了一種焦慮。

焦慮是一種很不清晰的狀態,焦慮使人混亂。

這個時候人們就會覺得眼前的目標像一座大山,無法征服。

我們可以把自己要達成的目標按時間線拆解為一個個小目標,這樣拆解下來,也就沒有那麼難以實現了。

當大山變成了一個個小山丘,是不是覺得自己又可以了呢?

03

除去“不相信”,還有一部分人是“不想努力”。

這部分人只想享受,有著對於生活的惰性,也許婚姻只是他們不努力的捷徑,在這種婚姻中,愛情所佔的比重並不大。

《少有人走的路8》中說,兩個人在金錢上達成一致的最基本原因,就是擁有共同的價值觀。

這些不想努力的人的做法,也關乎個人選擇和價值觀,此處不做評判。

說到這裡,又回到了一個問題:

我們為什麼結婚?

如果我們要的只是優厚的物質條件,那沒房沒車沒錢,當然不結。

如果我們是因為愛這個人而希望與ta走進婚姻,那婚姻就不該是獲取房子車子的工具,而是你願不願意為了這段關係,去掙房子和車子。

生活的奇妙之處,就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沒有把握的工作,可以做一做;沒有把握的戀愛,可以談一談;沒有把握的婚,也是可以結一結的。

然後,以最大的相信,去愛我們不確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