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遺民,向日本借兵反清,為何生前身後如此受日本人尊重?

文/王凱迪甲申之難,明清更迭,可以說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群體的一次痛徹心扉的苦難輪迴。無數文人投水而死以殉國殤,無數文人奴顏屈膝諂媚新主。在這場群相百變計程車林現形記中,一個名士的特殊行徑總會讓人在明亡清興的歲月蹉跎中多一絲遐想與感嘆,這

個人

就是東渡日本,到死以明朝遺民自居的朱舜水,他的一生究竟經歷了怎樣的離奇故事?為何在日本家喻戶曉呢?

他是明朝遺民,向日本借兵反清,為何生前身後如此受日本人尊重?

01 明末志士朱舜水出生於16、17世紀之交的1600年,名之瑜,字魯嶼,號舜水,是浙江餘姚的高門子弟。崇禎十一年(1638年),朱大才子以“文武全才第一”薦於禮部,而朱之瑜見“世道日壞、國是日非”、“官為錢得,政以賄成”,朝政紊亂,自己不能為流俗所容,就放棄仕途,專注於學問。崇禎皇帝在煤山上自縊而亡後,弘光皇帝在南京殘守半壁江山,朱舜水依舊三徵而不從,因而害怕官府緝捕,於是逃回了浙東老家。

他是明朝遺民,向日本借兵反清,為何生前身後如此受日本人尊重?

圖/崇禎皇帝02 外聯日本守浙東1645、1646年,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南京弘光政權與福建的隆武政權,僅剩下廣東肇慶的桂王朱由榔與寄居浙東舟山群島、閩粵南澳島的魯王監國兩個南明勢力守望而存。此時的朱舜水終於放下了自己的清高,從自己的浙東老家出發,選取了一條不同他人的路子,向東方的日本借兵。在他的眼中,東方的日本雖然在明朝中前期肆虐沿海地區,但是終其根本依舊是心向儒學的仁義之國。1646年底,朱舜水首次赴日本籌餉,想借日本援兵資助舟山守將、兵部左侍郎王栩,從而達到恢復中原的大業。可惜的是,當時的德川幕府實行海禁,不許外人停留,朱舜水的第一次努力以失敗告終。

他是明朝遺民,向日本借兵反清,為何生前身後如此受日本人尊重?

圖/魯王與朱舜水敕書1650年朱舜水再次遠渡日本,卻被清兵

發現

,他以威武不屈的大義感染了清軍,又被安然送回舟山。次年,朱舜水又去日本,後由日本輾轉到安南,來回各地希望借兵勤王。然而,正當他在海外聯絡義軍之時,清軍卻攻陷了舟山群島,最好師友王翊、朱永佑、吳鍾巒等人先後為國殉節,無奈的朱舜水只得在安南苦守十年。直到永曆十四年(1660年),受鄭成功、張煌言邀,返國抗清,本來一腔熱血投身軍武的朱舜水跟隨大軍北上南京,沒想到還是遭遇敗績。朱順水發現復明無望,又誓死不願意剃髮投降清朝,“乃次蹈海全節之志”,學魯仲連不帝秦,再次向東航行到日本。而這一次,他再也沒有回來過。03 水戶國師朱舜水“歸化”日本後被安排在長崎居住,當時的日本德川幕府朱子學者安東守約為其四處奔走,以師禮事之,將其俸祿分半於其,成為一時佳話。歸化到日本的朱舜水依舊懷著強烈的民族氣節,再仇恨滿清的同時鼓勵日本人堅守大中華的文化觀念,並指出日本非“東夷”而是同於華夏的禮儀之邦,讓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得以提升。當時的南明政府在往來書信上也將日本視為徐福之子孫,而把日本作為共同傳承大唐的知書達禮之國。

他是明朝遺民,向日本借兵反清,為何生前身後如此受日本人尊重?

朱舜水逐漸改變了來日伊始時迫的 “復明”心態,變為在異國

土地

上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朱舜水 “實理實學”的體系在給日本人灌輸了實學思維的同時 ,也日本學界脫離和否定中國官方意識形態——理學,開啟了先河。在日期間,朱舜水在與水戶藩德川光國(家康之孫)的不斷學習與交流中主導了日本著名的水戶學的創立,並直接影響了日本第一部大型歷史著作《大日本史》的編纂。

他是明朝遺民,向日本借兵反清,為何生前身後如此受日本人尊重?

圖/德川光國朱舜水以一種流亡高義之士的角色進入日本,得到了日本知識分子的同情與認可,他的言論與教學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日本中世紀以來的政治倫理心態,而日本的發展甚至超越了朱舜水的預期。在他人生的最後,他留下這樣一番言論:“大道之行”事業“近世中國不能行,而日本為易。”這讓今天的我們產生了無限深思。

圖/朱舜水之墓參考文獻:1。韓東育:《朱舜水在日活動新考》2。《大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