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煩惱來自非分的慾望

我們通常說,田有萬頃,一日只需三餐;

房有千棟,一宿只需三尺。

在《道德經》中,老子的清靜無為的思想,既是人們思想的一種境界、為人處事的方法,又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

其中至少包含以下幾個觀點:

1、少私寡慾,不去爭鬥。

不把個人意志強加於他人;

不去想自己無法做到的——可望而不可及事情;

對待事物要從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順應自然,要原原本本地反映客觀規律,不能去改變或破壞自然發展規律。

2、淡泊名利,與人為善。

用淡泊名利的思想去對待金錢、名譽、地位的得失。

也只有作到了淡泊名利,才能在繁紛複雜的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也有可能擁有事物的客觀評價。

在與人的交往中也不會做損人利己的事情,而是與人為善,始終保持一種謙虛、平和的心態。

3、認真工作,從小事做起。

工作是人們謀生的第一手段和要求。

清靜無為思想的表現在於能夠在工作中不計較個人得失,因此總是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

工作中從不好高騖遠,堅持從小處入手,循序漸進地幹工作。

感悟: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在強調著一種自我約束,以個人的道德修養來控制慾望。

人生的煩惱來自於非分的慾望,種種誘惑使你心中的明月蒙塵。

追求名利本沒有錯,可是如果你在追求的過程中遺失道德,成為受利益驅使的機器,那麼你必將走上一條不歸路。

【道德經】煩惱來自非分的慾望

為人丈夫者,面對家庭時刻謹記自己的身份和職責。

警惕那些花言巧語,一臉笑得稀爛的偽君子;

別色慾迷心地毀在一個不入流又善於攻心計的婊子手裡。

色字頭上一把刀,如果你獨善其身,還會惹來一身騷嗎?

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在取捨中,造成不可彌補的錯誤。

所以,我們要牢記聖人提醒我們的話,努力讓自已保持一種超然清靜的心境。

如果你珍愛生命,請修養自己的心靈,“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就是一種寧靜淡泊地心境。

人總有一天會走到生命的終點,金錢散盡,一切都如過眼雲煙,只有精神長存世間,所以人生追求的應該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