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建”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漢武帝不能將正月的地支改為“子”?

“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這段話很多人都很熟悉,它是我們的祖先用來判斷季節和節氣的原始的方法。

春夏秋冬因為“天”而變,不是因為“地”而變。

如果大家喜歡觀星,那麼必然會有這樣的一個感知,那就是

北斗七星斗柄的位置整夜都在變化

,從傍晚到凌晨的斗柄方位是不一樣的。既然斗柄在整夜的方向都在變化,那“斗柄指東,天下皆春”這句話不就是錯誤的了嗎?其實是這樣,所謂的

以斗柄指向來判斷春夏秋冬,其實是傍晚

,也就是剛剛天黑的那個時候的斗柄方位,這點非常重要。

這就是古人的智慧之處。地球上春夏秋冬的變化是緩慢進行中的,人們沒辦法精確的感知,甚至有些年份的春天很冷,有些年份的春天很暖,這些讓人們對四季的判斷也會有誤差,所以古人找到了一個可以

精確判斷春夏秋冬切換的“參考系”,那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

最開始大家是用斗柄來判斷春夏秋冬的切換,到後來就做了更加的細化,將一個季度分為三個月,然後每個月也是以斗柄的指向位置來區分。下面這個圖是我花了一個小時“P”出來的,水平不到請見諒。古人把天空按照“天赤道”劃分為十二等分,每個等分就是一個“辰”,為“十二辰”。

關於“辰”這個概念,網上專業的說法是

:“本意指日、月的交會點。十二辰則為夏曆一年十二個月的月朔時,太陽所在的位置。命名上沿用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月建”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漢武帝不能將正月的地支改為“子”?

“日、月的交會點”這個概念非常重要

,因為每年當中太陽和月亮之間要交匯十二次,古人就以這個來劃分周天的十二辰,而把代表

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叫做“建”

。於是,斗柄指向不同的十二辰,就有十二個“建”(十二月建)。我對天文學和曆法學確實不熟悉,但隱隱的感覺

“日月的交會”其實就是陰曆月份的開始(陰曆初一)

因為每個陰曆月份對應一個“建”,所以叫“月建”

,比如“正月建寅”,所以月建就是“寅”。

天文學進化以後,

古人開始把“天赤道”用太陽跟地球的夾角來劃分為二十四等分,於是現在我們所用的“二十四節氣”就出現了

,現在的二十四節氣是斗柄指向天赤道的二十四個夾角。一個“節”和一個“氣”就組合成一個月(“干支月”),

月建的概念就從陰曆進化到了陽曆

——我們的歷法也就成了陰陽合曆,月份為陰曆,而二十四節氣為陽曆。

我上面對“月建”這個概念的進化有個人的推斷在裡面,大家一定要以天文學的研究結果為準。

在月建由陰曆轉變為陽曆以後,太陽的位置成為了判斷月份的主要依據,而北斗七星的作用就漸漸的減弱了

。這裡要說明的是,根據網上的資料,二十四節氣在以陰曆定月建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在後來才轉化為陽曆的。

我們上一章講到漢武帝可以修改曆法,將立春日定為每年的第一天,但卻不能將寅改為子,就是因為月建是北斗七星所指的位置,這個位置在“冬至”這一天指向“子”這個位置,是一種約定俗成。如果要把立春日開始的月份定為子月,就要修改天文學中“月建”的概念,這樣就很麻煩,所以就乾脆以寅月定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了。

為什麼漢武帝改月建會很麻煩?因為

改月建就得改地支的陰陽五行屬性。比如說寅卯為木,是春天的象徵,這是在陰陽五行中已經確定的。如果要把正月的月建定義為子,那麼就

必須將“子”定義為“木”,而將“寅”定義為“火”,不然正月就是子水月,這樣就不符合季節特性了

而一旦改了十二地支的陰陽五行屬性,那陰陽五行學說不得不重新修改

,不然就亂套了,而陰陽五行學說是上古所傳,如果真要修改,那牽扯的範圍太多,工程量太大!所以月建是沒辦法改的,只能以寅月為春天的第一個月。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

西風獨醉

探討命理藝術,弘揚傳統文化(請大家關注我,和我探討命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