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是彭總掛帥,林總粟總等人的用兵,或許更適合朝鮮戰場

幸虧是彭總掛帥,林總粟總等人的用兵,或更適合朝鮮戰場

林總前期護衛中央,必須有七成以上把握才能打,而且裝備,人員各方面都比較好。所以顯得打得比較好,比較順。但是遇到硬茬就討不了好,看看打四平,門牙都掉了。反觀粟總長期在南方,處於被圍困的境地,與中央較遠,各方面較差,有五成勝算就可以一博,所以善打險仗,惡仗。

幸虧是彭總掛帥,林總粟總等人的用兵,或許更適合朝鮮戰場

幸虧是彭總掛帥,林總粟總等人的用兵,或許更適合朝鮮戰場

幸虧是彭總掛帥,林總粟總等人的用兵,或許更適合朝鮮戰場

幸虧是彭總掛帥,林總粟總等人的用兵,或許更適合朝鮮戰場

不是粟總和華野不重視戰術,而是根本沒有時間休整,而且地盤被擠壓得越來越小。雖然不斷打勝仗,但是蘇中七戰丟了兩淮,宿北萊蕪丟了萊蕪,孟良崮之後七月分兵,也是因為解放區日益縮小,戰爭破壞嚴重,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不是不想集中兵力,而是想把戰火引開,避免解放區被完全摧毀,東野則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山東解放區的破壞程度駭人聽聞,一些國軍/匪軍暴行罄竹難書,這都是有不同視角史料驗證的。同樣的還有一野,不是一野不行,而是西北養不起大兵團,彭總打仗最發愁的是糧食,直到1948年底,西北野戰軍也僅有6萬人,有時候要依靠晉綏和呂梁的客軍助戰,打完仗再東渡黃河回去,為何?為了不給西北解放區造成大的壓力,老百姓養不起這麼多軍隊,軍隊少則避免疲憊,使用頻率高則無法訓練,工業基礎差則打仗寒酸,敵人也差則鍛鍊緩慢。

幸虧是彭總掛帥,林總粟總等人的用兵,或許更適合朝鮮戰場

林總進攻努力營造區域性優勢,儘量避免高風險狀態,快狠準又求穩,為慮勝先慮敗,風格屬於現代化將領,現代的白起,以正合。粟總類似於韓信,打的都是神仙仗,高風險高回報,踩在鋼絲上跳舞一直沒出事,各種不可思議大勝,非常人,以奇勝。林總的風格可以做現代將領教材模版,粟總就完全沒法模仿也不推薦學習。

幸虧是彭總掛帥,林總粟總等人的用兵,或許更適合朝鮮戰場

說林不戰是假說,林當時在武漢成立了自己的赴朝指揮部,但得知在東北重組13兵團(38,39,40,司指原15兵團鄧華)併成立東北邊防軍司令是粟總時,林解散了,而粟稱病北上青島療養,無奈圖書員命彭去,彭是反對的,但是命令,無耐才去。明白嗎,圖書員一招邊防軍司令,三大司令都離開了老家,粟離蘇北,東南三野地區去青島,林回北平去蘇治病。而彭離一野,兵帥分離,彭到東北根本指揮不了鄧華,因彭還沒有指據幾十萬軍隊的能力,所以彭把13兵團司指當志願軍司指,並且第五次戰後至結束兩年,都是鄧華指揮的,彭在朝充分暴露了其沒有大兵團作戰的能力,三,四,五,損失大都跟他的弱點有關,內部對他怨氣大,也是他五次後回國的原因,大陸能指揮大兵團的只有林,粟,鄧華,劉帥,彭總長期指揮幾萬人作戰,都不如四野一個大縱隊人多,能把30萬野戰軍展開作戰不是用紅藍鉛畫一下就行的。

幸虧是彭總掛帥,林總粟總等人的用兵,或許更適合朝鮮戰場

四野作戰時,林總最多一天給下邊發39封電報,每一支部隊何時出發、何時到達戰場、何時參加戰鬥等都有詳細的指示,甚至要求後到達戰場的師長、軍長聽先到的團長、師長的指揮,都說四野的悍將多,而四野的悍將居然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為什麼?跟著林總打勝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一次又一次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