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失調”不是小問題,家長需引起重視,13歲以後很難矯正

朋友家有個小男孩今年四歲,非常好動,朋友說,幼兒園的老師經常跟她告狀,說孩子在幼兒園很不安分,喜歡捉弄小朋友,集體遊戲時不聽老師講課,經常自己轉圈跑,喜歡爬高,所以老是跌傷。

朋友本以為男孩子好動很正常,也沒有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可是後來老師提醒她,孩子確實行為比一般孩子異常,叫朋友仔細觀察孩子在家的表現。朋友觀察後發現孩子喜歡自己原地打轉,經常把鞋子左右腳穿反,跑起來很容易摔跤。

因此朋友把孩子帶去檢查 ,才發現孩子存在比較嚴重的“感統失調”。以前孩子愛哭鬧,脾氣不好,朋友一直以為是因為從小太慣著孩子,所以養成了壞脾氣,沒想到這也和感統不協調有關係。

“感統失調”不是小問題,家長需引起重視,13歲以後很難矯正

原來孩子從小一直都是老人在帶,老人沒有讓孩子學過爬,六個月就開始給孩子用學步車,所以孩子是直接學走路的,可是孩子走路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走不穩,朋友本以為是因為孩子太小所致,沒想到這是因為“感統失調”。

其實感統失調不是病,咱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存在感統失調的問題

。比如騎腳踏車、上下樓,有時動作協調不好,可能就會摔跤;坐車、坐船會感覺頭暈等,都是“感統失調”的表現。

拒絕不完全統計,目前3—13歲的孩子,有10%~30%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統失調。

但是如果感統問題不及時干預,長大後則無法改變。

0-3歲是感覺統合的形成期,3-6歲是最佳矯正期,6-13歲是彌補期(這個階段能夠改變得非常有限),13歲之後感覺統合基本定型難以矯正。

所以說

0-3歲是發展感統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感統訓練

“感統失調”不是小問題,家長需引起重視,13歲以後很難矯正

一、感覺統合是什麼

感覺統合概念的形成,最早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美國南加州大學的

Jean Ayres博士

於1969年繼續發展了這一觀念。

什麼是感覺呢?

我們比較瞭解的“五感”是其中一大類,包括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等,主要是接受外部資訊的外部感覺。還有一大類我們不太瞭解的感覺,是接受內部刺激資訊、反應內部器官狀況及各部分運動和位置的內部感覺,如

前庭覺、本體覺

等。

什麼是統合呢?

統合是指大腦對透過七大感覺接收的資訊進行加工和處理,讓人準確地知道外部事物與環境狀況,做出準確判斷和適應性反應。適應性反應包括

情緒控制、身體協調、動作計劃、組織能力、專注力、自我認知以及自信心

等等。

“感覺統合”就是指人的大腦將從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資訊進行多次分析、加工、整合並作出正確的應答,使個體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中和諧有效地運作。若人的大腦不能將外界傳來的各種感覺資訊進行分析和整合,使機體的反應與外界環境不相適應,就會出現感覺統合失調。

孩子學習爬行是一個非常好的感統鍛鍊機會,沒有學習爬行的孩子,前庭覺的刺激如果不夠的話,就很容易出現“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不是小問題,家長需引起重視,13歲以後很難矯正

二、什麼是前庭覺和本體覺

前庭覺

指利用內耳裡的三對半規管及耳石來探測地心引力、控制頭部在活動中的方位,及保持身體的平衡的感覺。

前庭覺主要負責身體的平衡系統,對兒童語言、智力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前庭平衡功能失調的孩子,會存在身體不靈活、雙側動作不協調、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本體覺也被稱為深感覺、運動覺或身體地圖,是指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彎曲、推拉及關節間的壓縮的感覺。

本體感是一種高度複雜化的神經應變能力,也是大腦可充分掌握自己身體的能力。

本體感失調的孩子表現為坐立不安、手腳笨拙、容易摔倒、焦慮缺乏自信

“感統失調”不是小問題,家長需引起重視,13歲以後很難矯正

三、感統訓練怎麼做

Jean Ayres博士認為,一個完整的感覺統合過程是由兩部分組成,即:

感覺統合=感覺學習過程+運動學習過程

感覺器官產生感覺資訊,再由神經系統的傳入神經將這些感覺資訊傳遞到大腦的各個功能區,再由大腦各個功能區對這些感覺資訊進行加工和處理之後,產生一種用於指揮身體行動的指令性資訊。這個過程就是

感覺學習的過程

指令性資訊再從大腦出發由傳出神經傳遞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指揮人體產生一定的動作。這個過程就是

運動學習過程。

因此

鍛鍊感覺統合的要點

就是:

1、

加強輸入

。透過一定頻次的、豐富的、適齡的感覺刺啟用動,來強化感覺學習過程。

2、

加強輸出

。透過觀察、探索、嘗試,引導孩子把輸入的感覺,變成大腦的指令性資訊,再傳遞到身體各個部位,產出動作,來強化運動學習的過程。

3、

輸入-輸出的正迴圈

。動作會帶來結果,結果會產生新的感覺,進一步刺激感覺學習,從而進一步產生新的動作,形成學習的閉環。

“感統失調”不是小問題,家長需引起重視,13歲以後很難矯正

四、感統訓練經典遊戲推薦

視覺遊戲 抓泡泡(6M+)

“感統失調”不是小問題,家長需引起重視,13歲以後很難矯正

用大力就會吹出很多小泡泡,用小一點力量慢慢吹則可以得到大泡泡,寶寶一定會覺得很有趣。

五彩繽紛的泡泡在空中自由下落,對於6月以上的寶寶來說,能夠追蹤到泡泡移動的軌跡,同時這個階段的寶寶能夠透過觀察,聽從大腦的指揮伸出小手抓一抓,去夠到泡泡。在鍛鍊手眼協調能力的同時,更是對視覺的刺激。

聽覺遊戲 大米沙錘(6M+)

把大米或者豆子裝進空瓶子中,一個簡單的沙錘玩具就做好了,這種沒有音高的簡單樂器是寶寶音樂啟蒙的不二之選。

寶寶可以用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索,拍打,搖晃,甚至是滾動,寶寶能夠感受到同一件玩具不同方式下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聲音,而製造出這種聲音的就是他自己,從而豐富了聽覺體驗。

觸覺遊戲 袋子裡的橡皮泥(6M+)

“感統失調”不是小問題,家長需引起重視,13歲以後很難矯正

橡皮泥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玩具,橡皮泥加一點水,就會變得粘稠,橡皮泥幹一些,表面就會變得粗糙還會出現龜裂的紋路,寶寶在玩橡皮泥的時候,手部的面板接觸到的不同感覺能夠不斷的刺激大腦,豐富觸覺體驗。

橡皮泥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玩法,不但乾淨不怕弄得到處都是,對寶寶來說還是一種全新的體驗。把色彩鮮豔的橡皮泥裝進密封袋,然後封口,最好能夠把多餘的空氣壓出來,這樣寶寶能夠更好地去感受橡皮泥的質感。試著捏一捏,戳一戳,壓一壓,或者放在小臉上感受一下,隔著袋子寶寶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前庭覺遊戲 毯子鞦韆(6M+)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感統訓練專案,需要兩個家長參與,分別抓住毯子或者毛巾被的四個角,讓寶寶坐或躺在毯子中心,家長輕輕晃動毯子,像鞦韆一樣悠起來,讓寶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身體的晃動和平衡,這對前庭覺發育很有好處。

“感統失調”不是小問題,家長需引起重視,13歲以後很難矯正

本體覺遊戲 紙箱隧道(8M+)

挑選一個空間相對大一些的箱子,拿掉其中的兩面,做成一個簡易的隧道。

寶寶在爬過隧道的過程中,能夠明確的感受到隧道和自己身體之間的空間關係,這個聯絡對發展大運動和空間感很有幫助。

但是1歲以內的寶寶要做到這個動作,爸爸媽媽還要動一些小心思呢,你可以在隧道的另一端呼喚寶寶的名字,告訴他可以鑽過隧道找到爸爸媽媽。

寫在後面:

告別感統失調,養出聰明、自信、樂觀的寶寶。

感統訓練不要一萬八千八,也不要一千八百八,在家也可以給孩子做。快陪娃玩起來吧!

我是

@喜仔麻麻

,二胎寶媽,專注於家庭早教機兒童早期發展,做學習型媽媽,和孩子一起成長,希望我的分享對您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