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前兩天週末,女兒的同學來家裡,說是要請教女兒功課。

一開始,兩人攤開作業本,還沒寫就開始有說有笑地吃水果,時不時說點動漫的事情。

我忍不住走進女兒房間,兩個人的對話戛然而止。

女兒不好意思地低下頭,手指不安地摳了摳作業本,同學倒是開心地說,自己作業都不會,全靠女兒一直在給她講題。

我笑了笑,交代他們不要說話,早點做作業。

當我正準備午餐的時候,同學拉著女兒站在門口,

“阿姨,我朋友在下面,我們先下去玩一下啊。”

我有點錯愕,女兒卻假裝沒看到,跟著同學一溜煙地跑了出去。而房間裡,兩個人的作業根本沒寫幾個字。

“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我心裡有些不舒服,以前女兒都是先做好作業,完成閱讀以後才會玩一下,現在竟然開始糊弄我了。

原本以為只要好好教育好孩子,其他的也就影響不了她。

殊不知,孩子還小,除了大人的教育,他身邊的同伴也一樣重要。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

兒童的‘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群體對兒童的發展,起著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父母總是害怕,自己費心教養的孩子,因為別人不經意的舉動和影響,漸漸變得陌生。

孩子和誰在一起,真的不一樣。

“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孩子交友不慎,多是家庭出了問題

有資料顯示,青少年犯罪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交友不慎。

這似乎並不難理解,血氣方剛的年紀,義字當頭哥們當道,喜歡意氣用事,對同伴產生過分信任,所以很容易“犯事兒”。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孩子會產生那些“過分的信任”呢?

從心理學上來講,到了初中,孩子們處在一個心理上“自我身份認同”的關鍵期,這一階段的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認可。

那麼,一旦家庭認同缺失,他們就會轉向尋求同伴,“不論對方多爛”。

少年警官齊豔豔在《我是解說家》裡,分享過一起校園霸凌案件。

身穿校服跪在地上的女孩,被10多個穿著同樣校服的學生輪流扇巴掌。

“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原因是,受害者拍了張照片發朋友圈,因為不小心拍到了施暴方,於是對方糾集了十多個人“要擺平此事”。

值得一提的是,動手的十多個學生中,有6個孩子壓根不認識這個女孩,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打。

只是出於“義氣”,他們就對眼前的陌生女孩拳腳相加。

“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最後齊豔豔無比痛心地說道:

就是因為這些孩子不懂得拒絕朋友,讓打人者多了一份囂張的氣焰,也讓受害者少了一份求救的勇氣。

作為過來人我們都能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迫不及待需要認同和信任。

而這些需求被同伴們滿足之後,孩子的行為就會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

加上他們認知能力比較弱,無法有效分辨所謂的好和壞,也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各種層出不窮的悲劇也就誕生了。

當孩子交到了“壞朋友”時,家長就得反思了:我有沒有成為那個“好朋友”呢?

家長對孩子的肯定和認可,能夠幫助提高孩子的擇友標準,從而使得他們避開那些“壞朋友”和不良友誼。

“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關於孩子交友,這些事你得知道

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已經開始鼓勵孩子去社交。

大人眼裡,他們只是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但對於孩子來說,朋友就是半個世界,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同伴的影響甚至會超過大人的告誡。

所以,

我們必須用更嚴肅、更科學的態度,去對待孩子成長中遇到的那些朋友

其中心理學家羅伯特塞爾曼提出的,“

兒童友誼的5個階段

”,家長們得注意了。

第一階段:3-6歲。

此時,朋友就是“暫時的玩伴”,一起玩就是朋友,分開了就不是。

第二階段:5-9歲。

此時,朋友就是“能夠幫到自己的人”,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很在意友誼,只要能有朋友就行,哪怕對方其實並不友好。

“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第三階段:6-12歲。

此時,朋友更像“小團體”,在這個階段,孩子們會開始拉幫結派,甚至會制定“嚴密”的規定,討論誰能或者不能進入。

第四階段:8-15歲。

此時,朋友更像“連體嬰兒”,孩子開始學會真誠地關心對方,互相幫忙,彼此妥協,不斤斤計較。

第五階段,15歲以上。

事實上,等過了15歲,友誼就會逐步趨向成熟,彼此之間不再強調佔有慾,即使長期分開,也能保持親密的關係。

“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相對應的,不同階段,孩子的交友狀況不同,從中所受的影響也不同。

那麼家長需要及時同步,參與到孩子的“朋友圈”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孩子新交朋友之後,他們的狀態開始受傷多於歡喜、壞言行多於好言行,那麼家長就得去幫幫孩子了。

“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交友?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擇友,在孩子還沒有辨識朋友“真假”能力的時候,家長應該替孩子把好關。

如何才是處理孩子社交圈的正確姿勢?

1、多溝通,及時發現孩子變化

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生活圈的情況。不要經常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平時要細緻入微地發現孩子的一些小變化。

孩子的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突然改變的,一定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可以透過和孩子的溝通中,及時發現孩子的一些錯誤的想法和不正常的觀念。要

及時地把這種不好的情況,在剛剛萌芽狀態的時,幫助孩子重新引導到正軌上來。

“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2、培養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父母要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符合社會期望的,會受到讚揚和鼓勵的;哪些行為是不被喜歡的,可能會受到批評和指責的。

如果一段友誼不但不能幫你提升,還把你往你坑裡拉,那就是不好的。交朋友是好的,但是對於朋友的優缺點都要有一種正確的認知。

孩子學會辨別是非的能力,才懂得拒絕不良行為。

孩子從小形成良好的行為價值觀,還會吸引同樣特質的人與他為友。

3、不強勢介入,對孩子進行疏導

一些父母經常忽視了孩子的變化,等孩子出現不對的情況時,孩子已經陷得很深了。父母常常會特別的著急,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和對方斷絕來往。這是非常錯誤的,孩子不僅不理解,甚至會覺得父母不可理喻。

越是這個時候父母越是不能著急。在和孩子聊天時,問一下他的感興趣的朋友都有什麼興趣愛好,然後老師和同學對他的評價如何等等。壞同學是肯定不會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讚揚的,然後逐步深入地和孩子一起探討。

既然這麼多人都不認可他的原因,我們是不是也要成為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壞孩子呢?

父母要做到不指責,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做出選擇。

4、在朋友交往中發揮積極影響力

當孩子朋友出現一些不良行為,父母

可以鼓勵用正能量影響朋友。

李玫瑾教授

曾談到如何幫助孩子不受“壞朋友”的影響,她表示,當父母發現孩子朋友行為不當時,先不要指責孩子,也不要批評他朋友。

“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父母可以找機會和孩子聊聊兩人的關係,先稱讚對方的長處。之後,才指出不好的地方。

最後,父母說明自己的心意:可以交朋友,但不要受對方不好行為的影響,

反而要發揮自身積極的影響力,讓對方成為更好的人。

“媽媽,我可以和他玩嗎?”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人的一生當中,總會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

父母要循循善誘,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交友觀,這能讓孩子少走很多的彎路。

好的朋友,有時也是讓孩子與世界交流更好的方式。

以上素材源自網路,我們尊重一切原創,原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絡處理,我們將立即更正和刪除相關內容。

歡迎關注公眾號【核桃程式設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