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常讓你感到擔憂還是期待?”

“未來常讓你感到擔憂還是期待?”這是我早上翻日曆看到的一個問題,這樣的問題還真沒有認真想過。通常我們是計劃未來,但面對未來是怎麼的心情呢?

“未來常讓你感到擔憂還是期待?”

擔憂和期待作為兩種情緒,肯定是會時常出現於我們人類的心理活動中。如為眼下某些不確定的事而擔憂,為了近期某些計劃而期待。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參加了一個14天寫作計劃,所以我每天會有些小擔憂,我明天有話題寫嗎?我能寫好嗎?但同時我也充滿了對自己的期待,我認真的去參與14天寫作這件事,我多閱讀多練筆,我期待著一個更有趣更豐富一點的自己。

所以,對“14天寫作計劃”的擔憂和期待,變成了我的動力。

但如果我總是擔憂總是擔憂,不停的擔憂,我除了擔憂我寫什麼,能不能寫好?我還擔憂我寫好了過不過審?過審了有沒有人看?人家看了會怎麼評價我?那我肯定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又或者我對14天的寫作計劃期待太多太大,我期待我透過14天寫作計劃成為寫作大V,我期待透過14天寫作計劃就從此走上了寫作變現的專業道路,如果我真這麼期待,那結果我肯定就要抑鬱了。

“未來常讓你感到擔憂還是期待?”

擔憂意思是指發愁,憂慮。如果擔憂是指向實質發生的事,如“兒行千里母擔憂”,“火宅牽纏,夜去明來,早晚擔憂,奈今日茫然”,這些擔憂應該屬於有意義的擔憂。但如果像古代那個杞國人,因總是憂愁天會塌下來,而吃不香睡不好,那就沒有必要了。

再來看期待的意思是期望和等待。但是我們又會常說: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

所以擔憂和期待這兩種情緒都是各有其度的。一個在於擔憂的事是否真實存在,一個在於期待的值是否合情合理。

所以如果問我,”未來常讓你感到擔憂還是期待?“ 我的答案是期待。

哈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在一個普通小學裡隨機抽取了部分學生,再把這部分學生名單交給任課老師,並且鄭重其事地告訴老師們名單中的這些學生是學校中最有發展潛能的學生。另外,他還囑託老師們要在不告訴學生本人的情況下,對學生們進行長期觀察。8個月後,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回到該小學,他驚喜地發現,名單上那些學生學習成績和智力表現都有明顯進步,甚至興趣,品行,師生關係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變。這一實驗現象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期望效應”。

原來期待是會有相應效果的。

未來還沒來,我們能為未來擔憂些什麼呢?

未來還沒來,我們可以現在設立一個能夠達到的目標,去努力,去期待。

“未來常讓你感到擔憂還是期待?”

“想要到達明天,現在就要啟程”,不要還沒出門就開始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