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小時候曾經讓過梨,但這不是孔褒爭罪的原因,其母親也爭罪

提起孔融,相信對歷史不瞭解的人也會知道,因為孔融讓梨的故事實在是如雷貫耳,很多家長經常用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家裡的小朋友,而這個故事也被寫入了《三字經》,在這樣強大攻勢下,想不知道都難。

孔融小時候曾經讓過梨,但這不是孔褒爭罪的原因,其母親也爭罪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孔融其實是孔子的後代,是孔子的十二世孫,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的地位是逐年升高,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東漢三國時期,孔子後人的地位都是比較崇高的。

而孔融也繼承了孔子的才華,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來很高的文學天賦,最關鍵的是孔融從小還勤奮好學,這正應了那句話,比你有天賦的人比你還努力,這就可怕了,再加上孔融家族本來就有的實力,這讓孔融成長很快,也讓孔融能夠比較早的接觸到啟蒙的知識,孔融四歲的時候能夠有讓梨的舉動,家庭氛圍對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孔融小時候曾經讓過梨,但這不是孔褒爭罪的原因,其母親也爭罪

孔融能詩善文,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都很欣賞孔融,孔融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而且是非常的剛直,他看出了曹操的本質,因此多次在公共場合嘲諷、譏罵曹操,讓曹操非常的不爽,應該是勃然大怒,只不過礙於孔融的身世加上社會地位,不好對他對手,不過等曹操穩定下來,終於還是忍受不了孔融長年累月的嘲諷,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於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孔融雖然名氣很大,但關於他的事蹟並不多,讓梨是他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不過就算如此,謠言還是瞄準了孔融,網上有一種觀點稱:孔融的哥哥孔褒替孔融擔罪是因為孔融讓梨。不得不說這個謠言還是很能抓住讀者的眼球,而且由於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孔褒擔罪的原因,因此如果硬要將兩件事情扯到一起也未嘗不可,接下來就來探究一下事實的真相。

孔融小時候曾經讓過梨,但這不是孔褒爭罪的原因,其母親也爭罪

首先來看孔融讓梨的故事,其實孔融讓梨並不是記載在史書上的,在《後漢書》李賢注有提到《融家傳》,記載了孔融讓梨的故事:

“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這段大家都瞭解,就不做翻譯了,這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不管正史有沒有記載,基本預設這件事情是存在的,那麼孔褒擔罪是怎麼回事呢?這在《後漢書》裡是有記載的:

山陽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怨,覽為刊章下州郡,以名捕儉。儉與融兄褒有舊,亡抵於褒,不遇。時融年十六,儉少之而不告。融見其有窘色,謂曰:“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後事洩,國相以下,密就掩捕,儉得脫走,遂並收褒、融送獄。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褒曰:“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吏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一門爭死,郡縣疑不能決,乃上讞之。詔書竟坐褒焉。融由是顯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聲稱。州郡禮命,皆不就。

大意是這樣的,孔褒有個好朋友是張儉,他因為揭露宦官的不法行為而被嫉恨,遭到陷害,被官府通緝,張儉就逃了,逃到了孔褒家裡,但是孔褒不在家,但是的孔融十六歲,張儉認為他年齡小就沒有告訴他,孔融少年老成,早就看出了張儉的慌張神色,於是對他說,我哥哥不在家,難道我就不能收留你嗎?於是就把張儉留下,張儉躲了幾天逃走了。

但是這個事情後來被官府知道了,於是就將孔褒、孔融收到監獄裡,孔融說,藏人的是我,放人的於是我,要殺就殺我吧,而孔褒搶著說:張儉是來找我的,與我弟弟無關,應該殺我,審案的官吏沒脾氣了,於是就問孔融的母親,他母親說:家裡的決定由長輩決定的,這是我的過錯,應該殺我,孔融一家三口爭死,管理就不知道怎麼判決,於是上報,詔書下來是讓孔褒承擔罪責。

孔融小時候曾經讓過梨,但這不是孔褒爭罪的原因,其母親也爭罪

透過這一段可以很明白地看出,孔褒擔罪並不完全是為了弟弟孔融承擔的,不僅僅是孔褒,孔融的母親也參與了,難道說也是因為孔融小時候讓梨了嗎?謠言中特意沒有說孔融母親爭罪的事實,就是為了讓謠言顯得合理,這是其一;其二,張儉的確是來找孔褒的,雖然是孔融做主留下來的,但是以孔褒的性格,難道會把張儉趕出去嗎?孔褒說得有道理,此事是由孔褒引起的,最終決定讓孔褒來承擔罪責也是合理的。

其三,孔褒一家三口都爭罪,這是孔褒家裡的風氣,這就跟孔融小時候讓梨是一樣的,有沒有孔融讓梨的事情,發生同樣的事情,他們三個人還是會爭罪的,兩件事情沒有必然的聯絡,史書中沒有記載孔褒內心活動,不可以胡亂猜測,更何況這個猜測,沒有因果關係,這兩件事情能同時證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孔融家風好,而且都非常的剛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