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改變和鬆綁,孩子生髮出⼒量,破土而出

本篇作者 | Carol

本篇編輯 | 董小姐

當值編輯 | 識無邊

今日導讀

今天帶給大家的分享,來自

鬱金香家長學校國際班的一位媽媽學員

,這是她第一階段學習結束後的結業感悟,也是她的

一份深刻的對愛的思索。

她的女兒,在2年前出現自閉的症狀,並逐漸有了退縮行為,這讓她始終處於焦慮、緊張之中,在鬱金香2個月的學習,她實現了思想上的裂變,開始擺脫和孩子的共生關係,心境從焦灼轉變為篤定。⾯對未來,她看到了希望,她明白,唯有愛,真正的愛,才是解決⼀切問題的答案!

這篇文章,是這位媽媽在2個月的學習中,對親子關係問題、自我成長話題的一次切身思考,到底什麼是愛?作為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怎樣的愛?具體應該如何踐行?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有所啟發。

注:鬱金香家長學校國際班於今年新開設,集結了許多海外的家長,輔導員們用網路互助的方式,為這些家長朋友提供幫扶和陪伴。雖然輔導員身處國內,學員均身處國外,但地理、時間上的區隔,並未阻礙心的交流與愛的流動,鬱金香家長學校國際班,就像一個相互扶助的⽇不落帝國,讓愛的暖流橫跨太平洋,流動不息。

我的改變和鬆綁,孩子生髮出⼒量,破土而出

2021年5月29日,是鬱金香家長學校國際班第⼀期第⼀階段的最後⼀次共修。照例是⼀場馬拉松式的會議,聽著老師同學們你來我往,我的思緒開始遊離。

我看到了2個月前,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翻滾起伏焦灼的自己。輪到我發言時,距開場已經5個小時了,張開口,我聽到自己語帶篤定:感謝老師同學們,讓我在這兩個月裡,實現了思想上的裂變,開始擺脫和孩子的共生關係。⾯對未來,我看到了希望……

是的,篤定,是我結緣鬱金香兩個月後的心境。

透過學習,以及智慧老師們的引領陪伴、同修家⼈們的友愛扶助,

我明白了,唯有愛,真正的愛,才是解決⼀切問題的答案!

那麼,在鬱金香學到的真正的愛,到底是什麼呢?

我的改變和鬆綁,孩子生髮出⼒量,破土而出

愛,是看見

第⼀次在群裡提問題,是我進群后的第三天凌晨5點。那時的我,因為女兒因嚴重不配得感致情緒失控而焦慮得⼀宿沒睡,焦灼中,我開啟微信群,看到滄海老師發的《鏡子的法則》,不解而發問。

“親愛的,看看你自己身上有沒有女兒這種不配得感的影子?”滄海⽼師⼏乎是秒回。我開始思索,回答。“再想想,還有嗎?”我再想,再回答。“還有嗎?”跟隨著⽼師的引導,我看到了兒時曾經匱乏的自己,理解了孩⼦的感受,更放下了對孩子未來的焦慮。

“我看到你在努力跟上大家的學習,並且在認真思考,為你點贊。”我被看到的這份釋然,以及被看到的這份溫暖,在那個清晨,像初升的太陽⼀樣,驅散了我情緒的陰霾。

“親愛的,看看你的心,它去了哪裡?”每次同學們提出困擾,隨之而來的常常是滄海老師這句帶著口音的親切發問。“我看到你……”、“我看到孩⼦……”共修中,“看到”是老師們使用頻率最⾼的詞彙。

⼀次次的發問,⼀次次的“看到”,於我的感受,就像是⼀道道閃電在撕開濃霧,讓陽光透進來照見自己,照見孩子,照見他人。

受到啟發,我開始學著向內觀,去看到情緒背後的心結、信念。因著對自己的看見,我也更多地去看見和共情孩⼦。“看見”之光,激發出我的自我力量,孩⼦的能量也肉眼可見的升發。原本糾纏膠著共生的親⼦之愛,也因為各自的站立、分離,開始有了空間,從而流動起來……

我的改變和鬆綁,孩子生髮出⼒量,破土而出

愛,是先愛自己

我是⼀個責任感十足的人,“奮不顧身”是我做事的常態,在孩⼦生病後的這兩年多里,更是如此。我沒有自我地活著,除了急劇衰老外,也讓我的⾝體在今年初處於崩潰的邊緣。

“觀呼吸”,是群裡每⽇的練習功課,更是每次情緒激盪時老師們必開的救急藥⽅。於我而言,觀呼吸的練習,意義巨大。

不僅僅因為它能幫助我噴湧的情緒、狂奔的念頭加快流經,讓我回到當下,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重新連結了自己的⾝體。

此外,透過參與鬱金香豐富的特⾊群內的冥想和舞動的學習活動,我有了更多與自己獨處的時刻。我開始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體,我的眼耳鼻舌身的感觸更加敏銳,身體開始很自然地排斥起以往酷愛的重口味,我放下對甜食的嗜好,對進⾷的健康開始有了要求。

我開始小心地呵護起自己的⾝體,而逐漸敏銳的身體回報我的是對生活、對關係更細微的體察。透過愛⾃⼰,我在生活中開始感受到了更多的愛和美好。

我的改變和鬆綁,孩子生髮出⼒量,破土而出

愛,是全然接納

春假過後,⾯臨⼤學發榜的壓⼒,⾼功能⾃閉症的⼥⼉開始出現⾃閉症退縮現象,出現了很多類似低功能⾃閉的症狀,我很焦慮,怕她退化成低功能,也很憤怒,抱怨她抱緊⾃閉症標籤⽽導致⾃我強化。

共修中,我提出了我的煩惱。應該是念⽼師吧, 他問我:你確定這個退縮現象真的是標籤化的結果嗎?⼀語點醒夢中人, 我瞬間看到了⾃⼰對她的⾃我認同的不接納,我明⽩了我的情緒源於⾃⼰帶著負⾯評判的眼光,以及不合理的期待。

⼀念之轉,再看到孩⼦的退縮⾏為時,我不再煩惱,反⽽覺得這樣很可愛,並和她打趣起來。我的接納她明顯是接收到了,她的情緒很快鬆快了起來。當晚睡前她說:“媽媽,我在外⾯要很努⼒地表現得像正常⼈⼀樣,所以有時在家⾥會⾃閉,對不起。”我說:“寶貝,⾟苦你了!我們知道,在外⾯你要很⽤⼒地做能被接受的你,在家⾥你就好好釋放,放⼼地做⾃⼰吧。爸爸媽媽和你在⼀起。”

儘管退縮現象⾄今還在持續,但因為減少了來⾃於我的壓⼒,孩⼦在家⾥的退縮⾏為的強度和持續時長都明顯下降。⽽因為有了在家的釋放,她在學校⾥有了更多和⼈接觸的勇⽓,也開始體會交流的樂趣。

是的,當我開始學著放下評判,學著做⼀個眼⾥沒有問題的媽媽,⽽不是⼀個解決問題的媽媽後,我看到了這份不加分別的接納對孩⼦的滋養

,我看到孩⼦這棵⼩樹苗,在更包容、更寬厚的愛的陽光中開始伸展起⾃⼰的枝葉。

不帶評判的全然接納,帶來的是希望。

我的改變和鬆綁,孩子生髮出⼒量,破土而出

愛,是信任

“不建議”,是進⼊鬱⾦⾹⾸要要求執⾏的“三不”原則之⼀。為此我觀察起⾃⼰與孩⼦的互動,看到⾃⼰總是指導、建議的習慣模式,認識到這種模式背後對孩⼦⾃主思維和決斷能⼒的否定。

“不建議”,是培植孩⼦⾃⽴、⾃信的重要⼿段,它背後的信念就是“我相信孩⼦是有能⼒的、有資格處理⾃⼰的問題的”,是對孩⼦的信任,是將對孩⼦事情的主導權歸還於孩⼦的賦能。

閉嘴的過程並不容易。新習慣的養成也需要時間刻意練習。在“不建議”的執⾏過程中,我體會到如下要點:

其⼀,要回顧。

開始時,慣性模式總是會讓我們的建議不假思索地破口⽽出,如果不回顧,甚⾄不會發現。

只有從回顧開始,我們才有可能實現從不知不覺,到後知後覺,再向當知當覺,直⾄先知先覺的轉變。

其二,要覆盤。

在討論完成後,如果⾃⼰能

把對話做⼀次覆盤

,就能看到⾃⼰在哪些地⽅可以有改進的空間。持續下來,⼼⾥的覺知會慢慢加強,新模式也因此⽽建⽴。

其三,要專注傾聽。

孩⼦如果需要討論問題,那就

停下⼿頭的事情,看著她、聽她說完,絕不插嘴。

這份專注是要告訴她:她是最重要的。

其四,開口前靜默⽚刻。

每次孩⼦的話說完後,我都⾸先提醒⾃⼰

靜默⼏秒後再開口

。這⼏秒意義⾮凡,不僅在於可以把即將出口的評判或建議吞回去,更重要的是,可以藉此養成內觀的習慣,有助於提⾼⾃我覺知。

其五,要反饋。

孩⼦說完後,我會⽤⾃⼰的語⾔

複述她的意思

,以此向孩⼦傳達她被聽到了的訊息。

其六,⽤發問取代建議。

在共修中以及在群⾥的指導中,⽼師們最常⽤的引導⽅式就是 發問,我深切體會到了發問所帶來的啟發的⼒量。因此我

把發問引⼊和孩⼦的互動中

。每次孩⼦向我提出問題,我總是問,“你覺得呢?”、“你怎麼看?”、“你會怎麼做?”。然後以“就照你想的做吧”結束。

發問引發思考,⽽思考⽣發能量。我退出指導的⾓⾊,把舞臺讓給孩⼦。

我⽤“不建議”,告訴她我相信她是有資格的,她是有價值的,她是有能⼒實現⾃⼰的夢想的。

上週,接她放學的路上,她說:“媽媽,我現在覺得我是⼀個很不錯的concert master(⾸席⼩提琴,是樂團⾥僅次於指揮的⾓⾊)。”

我問:“為什麼這麼說?”她說:“我會去幫助拉得有困難的同學,今天還特別去找被從第⼀⼩提琴調到第⼆⼩提琴的同學,關⼼她的感受,我們樂團⽓氛不錯,我覺得⼤家還挺喜歡我。”

我再問:“以前的concert master會做這些事情嗎?”她說:“據我所知是沒有,所以我覺得我還不錯。”

我接著問:“你還能看到學期之初,你因為⾃⼰的社交障礙,覺得⾃⼰不能勝任這個需要和⼈打交道的職務⽽多次焦慮發作、怕到不敢上學的情景嗎?”她說:“嗯,我其實還會害怕,但我感覺我現在⽐較有信⼼了。”

是的,當我帶著愛,帶著信任退出引領的位置,孩⼦的⾃信就破⼟⽽出了……

我的改變和鬆綁,孩子生髮出⼒量,破土而出

愛,是相互扶助

我們這個群,橫跨中西,老師同學們分佈於中美加的不同城市,三種不同的時間。當我在溫哥華的早上醒來時,⽼師們在國內已經是⼊睡時間。⽽當⽼師們在國內的早晨醒來時,北美東部的同學們也進⼊了晚餐時間。地理、時間上的區隔,不僅沒有阻隔⼤家的交流,反⽽讓這個群呈現出⼀個相互扶助的⽇不落帝國的美妙特性。

還記得,我第⼀次於徹夜未眠的凌晨,在群⾥發出問題,得到滄海⽼師秒回時的感動,時差讓⾝處北美的我在最脆弱的夜⾥得到最及時的扶助。

⽽更常見的情形是,⾝處北美的同學丟擲問題之時,⽼師們還在國內深睡,這時其他同學們總會以同病相憐的隊友⾝份現⾝,予以⽀持、討論、分享,⽽⽼師們都會在國內時間的⼀⼤早,如天降神兵般地加⼊指導、交流、分享。

⽼師們的加⼊引發討論⾼潮,群策群⼒,愛的暖流在橫跨太平洋的這個巨⼤的能量場⾥激盪,我在這個群⾥被巨⼤的愛深深滋養、被愛充盈,我感覺到⾃⼰越來越有了⼒量。

我的改變和鬆綁,孩子生髮出⼒量,破土而出

愛,是自我成長

從2018年11⽉孩⼦因厭⾷伴焦慮、抑鬱⽽休學⼀年,住院四個⽉後⼀直持續治療,到2020年10⽉確診⾼功能⾃閉症,直⾄今年7初,

這兩年多,孩⼦以⼀種最慘烈的⽅式實現著⾃我的認知與蛻變。

⽽我就像是⼀個曾經的慘案⽬擊者,就算已經回到安全之地,仍然被恐懼挾持,被焦慮綁架。

陪伴孩⼦的過程中,我的情緒完全受她左右。就像牆頭草,被她情緒的烈風帶動,常常上⼀秒天堂,下⼀秒地獄,苦不堪⾔。在這種低能量狀態下,我對未來充滿了恐懼。1⽉份,孩⼦收到澳洲⼤學的錄取通知書時,我就因為⽣活可能⾯臨的鉅變⽽焦慮失眠了許多天。

今年2⽉起,機緣巧合,我開始⾛出了陪孩⼦⼀起社交隔絕的狀態,開始了⾃我摸索的學習成長之路。但佛學、靈性、⼼理、 教練……短期內⼤量繁雜的資訊湧⼊,讓我因時間不夠和不知如何選擇,⽽陷⼊知識焦慮之中。

之後,我幸逢鬱⾦⾹。

鬱⾦⾹成熟的學習架構,幫助我在學習路上慢慢找著了⽅向。

撒紅⽼師的“我的情緒我做主”系列講座,以及《遇見未知的⾃⼰》⼀書,讓我因瞥到情緒及⾃我的真相⽽突然間敞亮起來。

⽼師們的指引以及同學們的共振,更是不斷地觸發我腦海⾥不成系統的瑣碎知識,並誘發我以各種⽅式去進⾏更深⼊的涉獵。⽕花四濺的知識碰撞,不僅讓我感受到了知識裂變以及學習的魅⼒,更是讓我看到了⾃⼰的問題,找到了⾛出困境的⽅向。

我不斷地在⽣活中感知、實踐、覆盤、印證,努⼒更換錯誤信念系統。

逐漸開啟的思維邊界,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靈的⾃由。

我的改變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孩⼦,隨著我原本附著在孩⼦⾝上的焦慮的愛的逐漸鬆綁,我看到孩⼦也開始⽣發出⼒量

……儘管孩⼦要出國讀書已成定局,但此刻的我,⾯對要再次跨洲遷徙的未來,不復焦慮,⼼⽣篤定。

昨天早晨,出門前,孩⼦突然沒頭沒腦地說了⼀句:“我給爸爸準備了⼀份父親節禮物。” 看著她,我眼前浮現出兩年間,她和爸爸劍拔弩張衝突不斷的⼀幕幕畫⾯,欣慰地笑了:“真好!” 我想,我知道答案。

(Carol ·2021年6⽉3⽇ ·於溫哥華)

我的改變和鬆綁,孩子生髮出⼒量,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