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原配朱安生活拮据,記者寫信陳情,蔣介石派人送來十萬元救濟

魯迅原配朱安生活拮据,記者寫信陳情,蔣介石派人送來十萬元救濟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有位原配夫人叫朱安。她就像是家門口的一顆老樹,無論風雨如何變遷,始終守在那裡。

作為“魯迅的遺物”的朱安,在抗戰勝利之後,生活陷入了困境。通貨膨脹帶來的高物價,一時間嚇壞了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

作為目不識丁的傳統婦女,她是沒有什麼能夠自食其力地收入來源的,除了接受來自上海許廣平的接濟和魯迅生前好友、學生的接濟外,能夠做的也就是賣賣書。

這正是因為“魯迅藏書出售”事件,朱安很快得到了大眾的關注。

魯迅原配朱安生活拮据,記者寫信陳情,蔣介石派人送來十萬元救濟

當時北平的一家報紙《世界日報》在“事件”後率先刊登了組有關魯迅遺孀朱安的報道。

《世界日報》編輯弓也長,在上海《海光》雜誌社駐北平記者何海生的陪同下,帶著400元慰問金,前往探視。

據刊弓也長登出的《訪問魯迅夫人》記載:

盞昏黃的電燈,先讓我看清楚的是桌子上的飯食。有多半個小米麵的窩頭擺在那裡,一碗白菜湯,湯裡有小手指粗的白麵做的短麵條(有人管這叫撥魚),另外是一碟蝦油小黃瓜,碟子邊還放著兩個同是蝦油醃的尖辣椒,一碟醃白萊,一碟黴豆腐。這就是魯迅夫人當天的晚餐。

儘管如此拮据,但是面對他們帶來的400元,她推辭不收。她坦言,她的生活由上海的許先生(廣平)負擔,沒有許先生的同意,她不能接受額外的資助。

談及自己的她很傷感地說:“想死又死不掉。”

想死又死不掉,只能苟活著。即便苟活也需要錢。錢從哪兒來?朱安不掖不藏地說,實在沒辦法的時候還得賣書。

她把這當作自己唯一的退路。“沒辦法的時候”,一定是許廣平又不再管她的時候。

沒有任何其他的經濟來源,她和老女僕日坐愁城,每天的伙食不過是雜糧和芝麻醬之類簡單的食物。

而上海《海光》雜誌駐北平的記者何海生,與此同時寫了一封信,請政府對魯迅夫人給予救濟,信投遞到蔣介石之前視察北平時設定的陳訴箱裡。

事後證明,還真起了作用。蔣介石雖然接收到陳情書時人在重慶,但還是讓人著手處理了這件事情。

1946年1月24日早晨,時任北京市秘書長鄭彥棻偕臨大補習班主任兼北大教授陳雨屏奉蔣介石之命,前往宣慰,並代蔣介石致送十萬法幣。

由此可看出,蔣介石對這件事還是比較重視的。當然這也很大程度上,在於朱安時魯迅的遺孀,另一方面這件事已經在輿論界引起了關注,何不做個順水人情呢。

1946年2月1日,朱安請人代寫了一封給許廣平的信,對來自蔣介石的饋贈,這樣說

魯迅原配朱安生活拮据,記者寫信陳情,蔣介石派人送來十萬元救濟

中間主席臺上由右至左,依序為蔣中正鄭彥棻

……曾於廿四日有中央黨部鄭秘書長彥來寓,代蔣委員長饋贈法幣十萬元,我辭不敢受。據云長官賜不敢辭,別人的可以不收,委員長的意思,一定要領受的,給我治病及貼補日用之需,即請留下,我替代謝就是了。我想鄭君言之成禮(理),也就接受了。

這件事,其直接結果只是朱安的生活狀況得到了好轉,據原載1946年2月6日《海光》第10期的《蔣主席慰問魯迅夫人》一文中說的:“何君得此訊息,因於翌日的傍晚,特地去拜訪魯迅夫人。那時候,她正用著晚餐,但和平時不同,她已經在吃著紅燒肉和白米飯了!”(張溥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