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家長怎樣用哲學”系

(39)“家長怎樣用哲學”系列

(三)家長應該如何起主導作用?

1。教育活動中,家長為什麼起主導作用

如同商品交換在社會中是億萬次出現的“細胞”一樣,帶有資訊的親子交往,是在教育過程中出現億萬次關係的“細胞”。它暴露了教育中的一切矛盾。

教育的內部根據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透過教育中介系統)組成的一對矛盾。在這一對矛盾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係,主導與被主導的關係。

在教育這個矛盾統一體中,教育者之所以是起主導作用的矛盾主要方面,原因是:

(1) 教育者承擔著社會給予的責任,有權力並有條件決定教育的方向、內容和方法,因此是它主要地規定了教育的性質;而受教育者只能夠次要地規定教育的性質。

(2)教育者有能力規劃、設計教育計劃,並組織教育的實施。教育是一種複雜的實踐活動,人類培養後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一門科學,需要一代代的教育者透過批判與繼承認真掌握,才能承擔重任起主導作用。教育工作,這不是天生誰都會的,尤其是未成熟的少年兒童。包括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也是在教育過程中,由家長不斷激發,逐漸產生、形成的。

(3)當代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個有目的活動、超越性的活動,要培養的是超越自然屬性和現實規定性的人。人類和其他動物不一樣,人的本性是創造的,他後天必須掌握超越現狀的本領,準備創造一個更新的世界。這種創造的基因雖然有基本的遺傳,但是不透過教育、不透過“社會遺傳”不能實現。因此孩子的發展僅僅靠他自身的本能(包括所謂的高階本能)是不夠的。“教育的功能則在於發展人的意識和自我意識,用這種發展起來的意識代替本能的需要和衝動”“人並不是生而成為主體的……這種主體性的實現,在當代要由教育來完成。”

家長要負起主導責任,但要堅守“外因”立場。

2。孩子發展中,家長為什麼起外因作用

面對受教育者,教育者只能是外因。教育者的一切作用,只能透過受教育者的內因實現。

(1)在家庭教育中,由於孩子相對是弱小的,家長往往感到自己在教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很容易使家長誤認為自己這個“條件”是孩子發展的根本原因,而忘記發展的根本原因在孩子內部。所以不少家長認為“只要我認真負責地教,孩子就學得好;我教得越多,孩子自然學得越多”。其實家長再重要,在孩子發展中,只能是第二位的原因。真正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孩子的內部根據,並不是家長;正像孵化時起支配作用的是雞蛋的內部需要,而不是溫度,溫度是為了適當滿足雞蛋的需要。

(2)家長是孩子發展的外因,這和家長在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並不矛盾,而且這正好表明兩個主體交往的本質特點。家長如果雕刻一塊木頭,家長這個外因當然也是透過木頭的內因(木質結構的變化)起作用。家長如果教育孩子也是去透過“雕刻”,這樣來發揮外因作用(許多家長過去就是這樣做的),好像主導作用很明顯,因此大家都能承認。

但是,孩子並不是木頭!他有主觀能動性,這就是馬克思說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因此家長髮揮外因作用,就一定要把孩子看作“人”!一定要激發孩子自我教育的內因,把“雕刻”變成“激發”。家長雖然仍然處在外因地位,但並沒有改變家長的主導作用。

有一位家長,每天帶孩子乘公共汽車上學,在車上有時候會出現吵架的現象,這時候,這位家長沒用像有的家長那樣,怕不良行為汙染了孩子純潔的心靈,就禁止孩子去看、去聽,而是認為這是一個鍛鍊孩子,提高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好機會。

[圖片]

(39)“家長怎樣用哲學”系

(網路下載圖片)

於是,他悄悄對孩子說:“孩子,你仔細聽聽他們是為什麼吵架,分析分析誰對誰不對?下車後我考考你”。下車以後家長先聽孩子的分析,然後再加以點評。

天長日久,孩子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在班上,遇到同學們出現吵架的事情,他就能夠有條有理地進行分析,使雙方都心服口服,重新和好。

班主任發現了這個孩子有超出一般同學的能力,就任命他為班長。

這位家長就做得很好,能夠從公共汽車上吵架的不良外因,發揮家長的主導作用,找到幫助孩子提高分辨是非能力的素材,從而提高了孩子自我教育的水平。

(3)外因不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起決定作用。

有多少內部根據,就有多少發展變化的可能性。人類不但天生具有創造性,而且能夠自覺運用事物發展的可能性。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內部,第二位原因在外部。萬物之間是有聯絡的,是相互影響的,既然事物不是孤立發展,因此外因並不是可有可無的,而且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對於孩子來說,他雖然是主體,但是尚未成熟,主觀能動性有限。因此在環境極端惡劣的情況下,由於他的弱小,只能被外部條件擺佈,此時外因起了決定作用。

“我變了,孩子就變了”

有一位母親,在家長座談會上滿臉愁容地說:“大家幫我想想辦法,我的孩子整天就愛看那些沒用的書,我不讓他看,他就偷偷看,功課也不好好完成,成績越來越差……”大家問:“孩子看的是什麼書?”,“就是《西遊記》,《水滸傳》什麼的,我只讓他看《作文指導》,他就和我頂牛,把我氣死了!”。

後來,大家幫助這位家長分析,《西遊記》,《水滸傳》這些書是古典文學名著,不能說是沒有用的書,孩子從中可以吸收各種知識,透過潛移默化,對寫作文也會有幫助的。有的家長說:“你的孩子有讀課外書的好習慣,我非常羨慕,因為我的孩子就是不愛看課外書,我正在乾著急,沒辦法呢。您千萬要保護孩子這個好習慣”。

透過大家的分析,這位母親變了。她不但支援孩子讀課外書,而且親自買課外書,和孩子一起讀,有時候還一起討論。孩子非常愉快,不用躲著母親偷偷讀書了,從此完成作業也比較自覺了。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各方面都有進步,再開家長會的時候,大家請她談談教子經驗,她說的很簡單明確:“我變了,孩子就變了”。

家長的“氣憤,禁止”這個外因,很容易使不成熟的孩子轉化為失敗;而家長的“欣賞、鼓勵”這個外因,則會使孩子逐步走向成功。

教育也是雙刃劍,既可以把孩子培養好,又可以把孩子摧殘壞。就是因為,在一定條件下家長既是外因,又是可以左右孩子發展方向的主導作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