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間連線當下,魅力壯歌傳承到校

挖掘民間連線當下,魅力壯歌傳承到校

南寧第十四中學高中部《銅鼓舞》

文 | 陳茴茴

6月11日下午,廣西藝術學院實習基地授匾儀式暨南寧市魅力壯歌特色藝教工作室中期彙報演出在南寧市第十四中學高中部綜合樓五樓報告廳舉行。

南寧市魅力壯歌特色藝教工作室負責人、南寧市第十四中學正高階音樂教師肖豔莉在授匾儀式後進行了魅力壯歌特色藝教工作室的成果彙報。2020年6月,經廣西南寧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魅力壯歌特色藝教工作室,以壯族民歌的壯語演唱教學為切入點,透過對民族地區中學生的民歌音樂素養進行調研,嘗試研究適合基礎教育階段的壯族民歌作品,在理論探討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挖掘地方音樂課程建設的可行性,力求對少數民族地區中學音樂課程進行進一步開發,進而最佳化教學。

挖掘民間 連線當下

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工作室主持人肖豔莉組織成員們分工展開各項工作。肖豔莉介紹,工作室首先透過成員老師的走訪、調研,實地瞭解南寧市中學生對壯族民歌的學習情況,收集資料。其次,對廣西壯族民歌資源進行採集、分析,整理和分類現有的廣西壯族民歌資源。2019年到2020年期間,工作室成員透過田野調查和其他考察方式,收集整理優秀壯族民歌,同時查閱《壯族民歌100首》《那坡壯歌》等相關書籍和文字資料,對《壯族敬酒歌》等相關音訊進行細緻賞析,對壯族民歌的流行程度、曲目、數量、來源等調研,分析和提煉其藝術文化內涵,研究其傳播的短板,勾勒出其缺失的“圖譜”。透過調查,總結和甄別出適合基礎教育階段的壯族民歌作品,對其進行重點分析。在以上工作基礎之上,肖豔莉組織編輯了中小學校本教材《魅力壯歌》(2020年3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並在南寧市多所中小學中推廣。

除了田野調查、資料整理,工作室還拓展了各種學習交流渠道,比如,老師們到廣西民族博物館參觀學習,從壯族的基本情況、居住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服飾紋樣、民間工藝、歌舞戲劇等方面詳細瞭解壯族的傳統文化;到廣西藝術學院民族音樂博物館參加《壯音語寶——壯語特色音訊資源庫》專案系列講座與展演活動。對壯語的學習感知拓展,為工作室開展壯語普及和壯歌教授的工作起到輔促提升作用。2020年12月至今,肖豔莉多次組織工作室成員參加南寧市的各種音樂教師技能大練兵活動。老師們以賽促練,將學習到有關壯族民歌的專業技能轉化為課堂教學的能力。

成員教師 各展所長

挖掘民間連線當下,魅力壯歌傳承到校

目前,魅力壯歌特色藝教工作室的16位成員分別來自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和多所中小學,涉及音樂、美術、語文等多個學科,既有教育科學研究所音樂教研員、教育系統音樂學科帶頭人,也有各學科一線骨幹教師,體現了工作室學科融合、相容幷包的科研特點。老師們根據各自學校特點及特長,分工配合承擔相關工作。

肖豔莉和南寧市教科所教研員莫海冰兩位老師負責把握工作室的工作方向和研究框架,組織成員們參與田野調查,指導青年教師們進行壯歌的探究和實踐;其他教師在各自學校進行相應學段的壯歌推廣和課堂實踐,研究不同學段在推廣過程中的不同方法和內容,同時對壯歌曲目篩選、演唱方法、壯語發音差異性等在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及調研,促進校本教材的進一步彙編與修改。此外還有老師負責“魅力壯歌”微信公眾號等網路資源的文化推廣,有效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來開展推廣工作,收集各類反饋和意見,總結分析壯族歌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尋找產生問題的根源並尋求改進方法。

本土文化 延伸到校

挖掘民間連線當下,魅力壯歌傳承到校

立足開發中小學民族音樂課程的出發點,魅力壯歌特色藝教工作室經過一年實踐探究後,開始將壯歌文化延伸到學校日常音樂教學。肖豔莉介紹說,工作室各成員教師,將工作室所學與學校課程、藝術社團活動進行結合,在實踐中進行摸索。

南寧市第十四中學建政校區藉助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日的契機,特別增設“壯族音樂”的專題教學,把《音樂故事——劉三姐》《走進壯族民歌》等內容帶進音樂課堂,讓學生了解壯族文化、學習壯語歌曲,填補校本課程在本民族音樂教學中的空缺。壯族歌曲是該校合唱團多年來堅持演繹和傳唱的主要作品,多聲部民歌的學習加強了學生對民族音樂調性的瞭解和掌握。現在透過常規音樂課堂的推廣,專業和規範化的校本課程使得壯歌的教與學有了更多資源,輻射的學生面更廣。南寧市第十四中學五象校區合唱團從2020年開始走民族特色路線,學校老師加入魅力壯歌工作室後瞭解並學習到更多的壯族歌曲,平時排練中多次融入壯族民族元素,例如《壯族敬酒歌》《繡球歌》等。老師還在平時班級的常規課中融入壯族音樂元素,如利用口風琴教學的時間教導學生吹奏壯族歌曲《繡球歌》等,拓寬學生音樂視野的同時也傳承了壯族歌曲。

廣西大學附屬中學高一開展課內外的壯歌學習,學生透過查閱整理壯歌相關內容,產生初步認識,課堂教學教唱壯族民歌,此外學校合唱團的日常排練中也加入壯歌的演唱、表演,透過技能訓練增強學生對於壯歌學習、研究的興趣。

南寧市第四中學開展了“壯歌壯舞進校園”活動。學生透過學唱壯族民歌和學跳壯族舞蹈來了解壯族音樂的風格體裁、語言特點,在學唱、學跳過程中感受壯族人民勤勞熱情和熱愛家鄉的深厚情感。經過一段時間對壯族民歌和壯族舞蹈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壯族音樂文化的興趣,播下傳承的種子。教師透過教唱和教跳,其相關專業技能也得到提升。

南寧三中初中部青秀校區,基於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中學音樂特色課程研究與實踐,以“學-練-演-賽”的民族音樂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關注與興趣。在2020級15個教學班中,有725名學生參與音樂展演,結合合唱團、民樂坊等校區社團的排練活動,編創民歌節目《美麗壯鄉》,受到師生及家長好評。

2020年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日,南寧市三美學校2019級全體學生前往馬山縣、上林縣進行研學活動,開展兩個課時的壯族歌曲和壯族音樂內容教學。研學過程中,學生們和當地壯族文藝愛好者進行音樂交流,一同演唱《壯族敬酒歌》,進行壯族扁擔舞和壯族傳統打擊樂組合的實踐。從課堂到山野,從理論到實踐,本土文化的傳承透過民族歌舞走進學生的生活。

- THE END -

“星標”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

不錯過每條推送